朝中有見識的大臣都明白,九邊的虜禍,看起來是外患,實際是內憂。戰爭的勝負由兩個關鍵因素決定,一方面是內部的準備與支持,另一方面是外部交戰時的預測與調度。
而中央乃至九邊的蠹政,註定軍隊在與蒙作戰中占不了上風。就內政而言,腐敗成風的官場上,軍餉被吞,屯田被占,私役繁多,兵卒無以為生。居重馭輕的國策下,邊軍火器不足,甲冑不全,馬政敗壞,兵卒無以為戰。就外部交戰而言,互相制衡的結構內,三堂互制、武臣互制、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都使得軍隊如處籠中,九邊將領為了保住烏紗帽,徹底放棄了積極對抗,轉為消極防禦。
這樣的局勢,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閣老們深知,即便是冠軍侯在世,王守仁親去,也無法戴著鐐銬打贏這場仗。而月池在宣府時,縱使有朱厚照的默許和內閣的支持,縱使她豁出性命,也是只能做到清查屯田,整肅軍備,除掉貪將,為接下來的改革掃清道路。但朱厚照不一樣,在君主集權到達頂峰的明代,他的到來等於是降維碾壓。
在後勤準備上,人家一道聖旨就能要求戶部集府部大臣,備好陝西三邊及宣大兩年的糧餉。戶部尚書梁儲焦頭爛額,先是發太倉存留米四萬石,接著從山東、河南起運臨清、德州二倉十五萬石米,然後又發太倉銀二十萬兩,召商上納糧。雖然還是不夠兩年之數,但還是先馬不停蹄給人送去。
在戰場調度上,原來的金字塔式的行政鏈條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可如今金字塔尖直接落了下來。官員、士卒因天子降臨,皆是大受鼓舞,人人都奮勇爭先,希望能攀上通天之路。陝西三鎮的辦事效率還從來沒這麼快過,文官、武將、宦官再也不扯皮推諉,而是絞盡腦汁,商榷戰術,希望能做到盡善盡美。就連勛貴鄉豪、宗室貪官都夾起尾巴做人,誰敢在這時候往槍口上碰。
不過有一點,朱厚照並沒有從京徵調軍隊,而是只帶了神機營,選擇到此來調度邊軍。這還是由於內閣苦口婆心地勸說,京師的防衛絕不能空虛。而陝西三邊,經楊一清和才寬兩任總制的整頓,士卒和馬政雖有改善,可也沒到脫胎換骨的地步。這是人員上的致命漏洞,但人的不足能被技術上的超前彌補。他此番攜帶了大量的火器。他自登基之時就令御馬監製造火器,在宣府時劉瑾也督促軍匠改良火統。之前的這些準備,為這次大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於明一方,皇帝的到來,暫時彌補了制度的缺陷,但這對皇帝本人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皇帝本人要是多謀善斷,力挽狂瀾,重振軍威也並非難事,不過要是皇帝在戰場上出了岔子,內閣就只能做好丟疆棄土、死傷慘重的準備,抓緊去物色下一個明代宗了。
而在韃靼一方,情況卻迥然不同。圖魯的權威,來自衣裳壞弊,肌體不掩的民眾對成吉思汗的懷念。他們覺得成吉思汗的子孫,終有一天能夠帶領他們,擺脫眼下的困苦,重回過去的幸福。
然而,各路部落首領和權臣,卻沒有那種忠君愛國的思想。脫脫不花汗被弒,摩倫汗被弒,就連達延汗的生父巴彥蒙克也是死在異姓權臣之手。在權臣心中,早就沒了對黃金家族的敬畏。達延汗登基後,蒙古諸部落願意服從他,僅是因為他和滿都海福晉的實力。
可如今,達延汗身死,滿都海福晉病重,圖魯不過是一個無戰功建樹的年輕後生,他無法將部落聯盟擰成一股繩。而除了他之外,任何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也無法擔當率軍的大任。圖魯要是親征,還能維持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他要是不去,大軍說不定在察哈爾草原就能吵起來。
滿都海福晉只能趁著自己還有一口氣在的時候讓圖魯出征,否則越拖,情形只會越糟。右翼會藉助明廷的支持,打著喇嘛教的旗號,繼續招徠牧民。天長日久,黃金家族最後一點兒威望也會消失殆盡。而明廷一方,因著和右翼結盟,陝西三邊重歸安定,能夠節省大量的軍費,從而專注對付汗廷。而左翼中,喀爾喀部和科爾沁皆是心思浮動,未必能夠忠心侍奉,一旦發生一點兒內亂糾紛,右翼和明廷一定會大舉來攻,那時就真的是回天乏術了。
滿都海福晉有時也會後悔,不該殺了達延汗,可不殺他,死得就是她們母子。這時細細回想起來,原來整個汗廷都在一步一步被逼上絕路。勝
289 偶緣猶未忘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