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名了。實際上,最先在齊州實行「青苗錢」的人是王廣淵,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皇帝問道:「只是現下已有『常平倉法』,恐朝中老臣會對放錢之事說三道四!」
提起「青苗法」,自然還要提到盛行於隋唐兩代的「常平倉法」。它的原理是源於戰國,就是由李悝在魏國所實行的「平糴」。即在豐年時,由國家加價收購,稱為「糴」米,防止穀賤傷農;在荒年時,則由國家低價出售,以平抑市場價格,稱為「糶」米。范蠡和管子亦有類似思想,到了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便是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師賤收貴賣來穩定物價。
漢宣帝元康年間連年豐收,谷價賤賣到一石五錢,種地的虧了血本,辛苦了一年種下的糧食只得賤賣。大約就在這以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把「平準法」著重施之於糧食的收貯,在一些地區設立了糧倉,收購價格過低的糧食入官倉,以「利百姓」,這種糧倉便有了「常平倉」之名。後來,這成為一項正式的國家制度被固定了下來。
再到隋唐,除了有「常平倉」之外,還擴建了義倉、廣惠倉、惠民倉,它們都是為黎民百姓造福的仁政,那麼既然已經有了常平倉,為什麼王安石還要推行有息貸款的「青苗法」呢?
所以,眼下趙頊也是問了王廣淵這個同樣的問題:有了常平倉,為什麼要放青苗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