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棟並沒有危言聳聽,自我封閉、體制僵化、協作適應呆板以及自我創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國企的通病,軍工企業也不例外,要不然在進入九十年後大批國營企業,包括很大一部分軍工廠就此消亡,從而創造出一系列諸如「下崗」、「再就業」、「40、50」等前所未有新式詞彙。
按照盧嘉棟現在的年齡,再過十幾年當下崗的風潮洶湧襲來之際,他差不多到了「40」的年紀,雖說作為手握金手指的穿越黨能夠獨善其身,然而他的那些在軍工廠里的好兄弟、好朋友、好同事該怎麼辦?
盡職盡責的陳震、認真負責的喬俊峰、努力拼搏的劉亮、還有鄭永波、朱海峰、齊俊文、崔明軍,當大潮來臨時又有多少能全身而退,回到浩瀚的大海,又有多少被洶湧的巨浪就此被拍死在沙灘上?
盧嘉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更不會給出答案,因為在他看來,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積極的行動起來,即便是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將整個軍工行業全系統完成無缺的保留下來,可只要措施正確,方法得當,盧嘉棟自信還是能夠保住一批精華。
正因為如此,盧嘉棟才不遺餘力的研製新式裝備,竭盡全力的進行對外軍售,為的就是要保住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為之奮鬥的軍工廠,當然還有那份執著的夢想,一個讓軍隊強大,國家強盛的軍工霸主之夢。
而作為盧嘉棟一系列發展規劃中最重要的一環,所謂的「打破界限,優勢整合」其實早就在盧嘉棟的腦海中形成,不僅如此,他還在研製52倍口徑155mm榴彈炮時進行了初步的嘗試,當時以萬山廠為核心,將桂南精密機械製造廠、湘南特鋼廠、滇南特種車輛廠以及材料研究所聯合起來,共同完成新式火炮的研製工作,而隨後研製炮兵雷達時,中原電子雷達所的加入則是這個聯合的延續。
然而各家企業和單位是為了一個研製項目,由總參裝備部出面臨時聚合在一起,大家的思路全部集中在項目上,對這種鬆散的聯合併沒有關注和在意,也就無法體會出其中的優勢和深遠的意義,而盧嘉棟雖然對此心知肚明,也試圖將這個聯合保持下去。
只不過由於當下的整體改革剛剛起步,很多的政策還沒有明朗,盧嘉棟雖然有心,但也擔心步子邁得太大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也就沒有提出來,但從其內心來講,卻十分想把這件事做成,至少也要通過幾個項目將幾家單位和企業組成更為緊密的產業配套聯盟,為以後進一步整合奠定基礎。
可即便如此,盧嘉棟對未來的趨勢卻非常有信心,畢竟作為後世穿越而來的軍工專家,他對軍工體系的整體發展有著清晰的記憶,國家在改革開放後對軍工系統實施了幾輪改革,從去行政化的試點,到企業制的全面鋪開;從成立集團公司完善產業布局,到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從寓軍於民,軍民結合的深入人心,到引入民營資本實施進一步體制改革。
中國的軍工體系每一步的改革都意味著整體水平的躍升,正是在這一次次的躍升當中,先進的99a坦克、05a步兵戰爭;「遼~寧」號航空母艦、052d導彈驅逐艦;第四代戰鬥機;反艦彈道導彈等一大批與世界比肩的武器裝備陸續面世,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改革當中,中國最終培育出一大批可與世界軍火巨頭一較高下的大型軍火集團,從而動搖了固有的世界軍火市場格局。
更何況在盧嘉棟的記憶中,從明年開始,國家就在最新的政府機構改革中將船舶工業部取消,成立中國船舶製造總公司,並以此為試點,探索相關產業的整合和市場化的有效途徑和模式。
「既然船舶工業即將進行試點改革,那麼在其他軍工領域能不能也藉此機會爭取個試點機會呢?」在前往各地軍工廠考察的時候,盧嘉棟便不斷盤算著這個問題,因為在他看來,如果高層沒有改革軍工系統的心思,根本不可能進行試點工作。
正因為如此,在高層的心目中應該有著一份詳細的考量,只要他盧嘉棟順勢推動,就應該能將預想的聯合創造出一個極為良好的條件,而此次中巴聯合研製新式坦克,正是推動這個良好條件確立的絕佳機會,只不過讓盧嘉棟沒想到的是,他的這個想法正好切合老首長的心意:
劉浩田和譚斌都是一等一的老狐狸
第三百七十章 新式坦克的總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