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司張司長帶領的農業部考察隊伍,下來得有些突然。
豫省的農業規模化經營浪潮,甚至拉開了新一輪小麥產業升級的序幕。這麼大的動靜,上面自然不會看不見。為了了解最真實的情況,農業部考察隊伍在沒有什麼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就赴豫考察了。
但不管怎麼考察,嘉穀系合作社都是不能忽視的角色。
到達目的地後,遠遠看到嘉穀xx鄉合作社的指示牌,張司長轉過頭呵呵笑道:「最近幾年,我們部門跟蹤調研了農業生產的一些領域,總能看到遍地開花的嘉穀系合作社,不得不說,挺了不起的。」
齊政微微一笑,並沒有故作謙虛。
就這一份成就而言,齊政也覺得嘉穀是挺了不起的。
張司長則感慨中帶著期待。
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今時今日更能體會到,時代真的變了。
當年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針對人民公社平均主義的,所以效率提高了很多。但這種效率持續到今天,釋放的能量就差不多了,再想讓勞動力在這幾畝地上做文章已經沒有文章可做了。這種家庭式的農業生產,效率已經完全不能適應市場化的需要。
尤其是今天的國內外價差——國際上出口農產品的經濟體主要是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等這些大國為主,他們的農業生產效率比我們國內農業生產效率高,所以他們的農產品運到我們港口的價格,比我們自己國內生產的收購價還要低。
所以只要有一個農產品的進口放開,國內同類農產品想維持生產就非常困難。最典型的就是大豆。
想及此處,張司長不由自主的又瞄了齊政一眼。
雖然大豆案例不知被提起了多少次,但部里依然樂此不疲,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足夠鮮明且「勵志」的實例。
嘉穀領導的國產大豆規模化生產模式,比原來家庭承包的生產方式先進得多,生產效率也要高得多。在「嘉豆13號」橫空出世後,國產大豆的成本甚至能做到比進口大豆還要低,要不是國內要優先保證主糧自給,導致大豆種植面積不夠,弄不好還能「反殺」一波美豆。
即使如此,如果算上遠東地區,國產大豆的自給率已經恢復到四成,這已經讓海外大豆生產者如臨大敵了。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個光鮮亮麗的例子,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意見才在行業內外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還有一個意見也基本達成了共識——規模化的農業發展之路,一定要有工商資本下鄉。
規模化可以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水平,但這種提高沒有工商資本的介入很難實現得了。大規模種植要買功能強大的機械,要購買大量優良的生產資料,這些都需要資金投入。靠農民各家各戶湊在一起搞合作社,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光把土地集中起來,實現不了所謂先進的生產力。
所以,對於工商資本大力介入豫省小麥規模化經營,農業部是保持著謹慎樂觀的態度。
豫省近30%的土地已經流轉,也說明土地規模化經營已成為大趨勢。當然,更深入的考察也就緊隨其後了。
張司長很在意齊政的態度,見他笑而不語,以為他是顧忌什麼,於是笑著道:「說實話,我們部門跟蹤調研時間最長的公司樣本,就是嘉穀。我們的調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家庭承包耕種的幾畝地與嘉穀系合作社耕種的上萬畝地比較,每畝地創造的財富要差30%到40%,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據……」
也就是說,國內現有耕地18億多畝,如果都能像嘉穀系合作社這樣,把效率提高30%,18億畝耕地就相當於多出來4億畝到5億畝土地的當量。如果能提高到40%,我的天……
「有這麼高?」乍一聽,齊政愣了那麼一瞬。
他並不奇怪嘉穀在農業部有個專門的檔案,他奇怪的是,嘉穀的檔案會「厚」到如此程度。
「當然。」張司長自然不能讓齊政覺得他是拍拍腦門想出來,張口就娓娓道來:「就拿豫省來說,調查顯示,按目前農業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種植小麥、玉米兩季計算,加上一年的糧食補貼和良種補貼,種糧大戶畝均糧食生產成本為960多
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