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的真空環境裡作戰,很難找到地面上常見的遮擋掩體,只要炮彈的射程足夠遠,完全可以打到任何鎖定的目標。
即便你跑得速度再快,敵人的火力輸出也能穿過空間,輕鬆打擊到你的大後方,造成不可估量的巨額損失。
這就是太空特殊環境下戰鬥,和地球上的最大區別!
既然戰鬥中沒有天然的掩體,那麼要想能在戰鬥中獲得優勢,就只能自己去製造一道屏障。
而且,這道屏障不僅要能頂得住,敵人對己方造成的火力輸出,還要具備足夠的對外威懾力。
也就是總有強大的火力輸出,讓對手沒辦法輕易靠近己方的艦隊核心。
除此之外,在轉入進攻的時候,還需要具備「攻城錘」的作用,帶領整個艦隊突破敵人防線,打擊敵人的艦隊核心,最後贏得整場戰鬥的勝利。
通過這幾個太空戰的要素分析,最符合此類要求的戰艦,就是已經被地球海軍淘汰的戰列艦。
也只有戰列艦這種「戰場猛男」,才具備火力猛、裝甲厚、續航久、突擊能力強,這四點「肉盾」型的戰鬥能力。
既然星際戰鬥需要戰列艦的存在,那根據這三種戰鬥需求,也就奠定了戰列艦的體型,絕對會非常的龐大。
首先是最外圍的能量防禦盾,要想達到最高等級的防禦能力,那麼就需要一個強大的心臟來支持運轉。
這個心臟就是艦載主能源反應堆!
只有能源反應堆的輸出能量,能夠跟得上防護盾被攻擊時的消耗,才能保證戰列艦的持續作戰能力。
可輸出越強勁的反應堆,它一旦被敵人擊中之後,對戰艦的傷害也會越恐怖。
炸碎所在戰艦完全沒壓力!
為了保護能源反應堆的安全,戰艦就需要具備更強的防護能力,這也代表著戰艦自身的體型,也就會變得更加的大。
而體型一旦變大,防護盾能源消耗就會增加,那能源反應堆就要更給力才行,然後戰艦體積就需要更加大。
這是個緊密牽連在一起的因果關係,需要從中找到一個最好的平衡點。
其次,為了更加「抗揍」,那麼在裝甲層的厚度考慮上,就必須貫徹一個絕對的中心思路——
在不影響整體戰艦性能的前提下,裝甲厚度能造多厚,就給它造多厚,一定要榨乾戰艦最後一寸剩餘的機體性能。
最後是火力配置!
要想火力足夠猛,那麼超大口徑的主炮就少不了。
什麼是超大口徑主炮?
很簡單!
一炮下去就能幹廢一艘中型戰艦,乾死一艘小型戰艦,干碎一艘輕型戰艦,對同等級以上戰艦有足夠的威懾力。
這就是超大口徑主炮的標準!
玄幻小說中的越級戰鬥,在這裡完全不可能出現,高一級就是你爺爺,隨隨便便就能打得你滿山跑。
高兩級就是你爸爸,身強力壯,你連跑的機會都沒有。
在這一點上,超大口徑的主炮究竟需要多大的艦體支撐,通過「泰坦級」的「暗黑之光」主炮,就能了解得很清楚。
雖然泰坦級的主炮屬於超大口徑中,最終極形態的巔峰存在,戰列艦不需要這種一炮一個小朋友的火力強度,但是小几百米的口徑是少不了的。
在同級別傷害方式之內,口徑越大,一次輸出能量越多,殺傷力才能得到保證,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就比如一顆常規火藥步槍的子彈,哪怕你彈頭材質再特殊,飛行速度再快,你也只能製造這麼一點傷害。
可如果你用同等的材質,製造出一顆一米大的炮彈,以同樣的速度發射出去,那殺傷力就有了天壤之別。
子彈打人一個洞,炮彈打人變成灰!
就以戰列艦主炮口徑500米來計算,那加上它配套的火控系統和炮管,就需要一個數千米的「大炮架」,來支撐它的正常運作。
在這三種條件的要求下,戰列艦的體型自然是越大越好,可戰列艦還有另外一個必要的功能——
突擊能力!
要想讓艦艇的突擊能力強,也就是要做到航行速度快,艦體轉向靈活,這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