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陸的戰火暫時停歇時,遠東的日本列島上仍舊炮火連天,這裡的戰鬥激烈程度不亞於歐洲戰場,甚至更加殘酷。從傷亡數字上看,這裡要遠遠大於地球的另一邊。截止到1910年的8月,日本列島之戰中,日軍傷亡人數超過三百三十萬,其中常備士兵七十五萬,後備兵二百一十五萬,平民傷亡大約四十萬,當然會有許多傷亡不在統計數字之內。
比如平民的傷亡、武裝平民的傷亡,因為戰爭導致飢餓、傷病等造成的平民死亡,這些恐怕要大於三百萬這個數字。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場戰爭已經耗幹了他們的鮮血,所謂的「玉碎」不可能進行到最後一步。日本軍部的統治岌岌可危,反對戰爭的聲音越來越大,不少人被華國的強大所震懾,在政府內部,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投降」的話,卻沒有人敢對他怎麼樣。所有人都知道失敗不可避免,天皇代表的皇室和軍方政府高層傷亡殆盡後,抵抗的意志事實上已經非常薄弱。
聚集在神戶浦和一線核心地區的一百多萬日軍也在抵抗和投降之中搖擺,雖然主戰派仍舊占據主流,但投降派的聲音無法忽視。上層的爭端讓下層的士兵無可是從,本來就是去了對皇室的信仰,軍國主義思想接近崩潰,現在又發現那些將軍們竟然有投降的心思,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指望他們堅決抵抗。
日軍也沒有了對抗到底的底氣,儘管有一百多萬的軍隊數量,但彈藥和糧食奇缺。在華軍戰略轟炸部隊的打擊下,日本核心地區的工廠、倉庫、道路、橋樑等等遭到巨大的破壞,生產能力降低到冰點。沒有外來物資的補充,單憑狹小土地上的產出根本滿足不了一百多萬士兵的需求,更別說因為徵兵和戰爭造成的農業生產力的破壞。
華國方面,對日戰爭開始之後傷亡四萬兩千名士兵,其中三萬五千名傷亡來自於海外軍團,以朝鮮軍團的損失最大。他們在攻略本州島的戰鬥中承擔了大量作戰任務,幾次大型攻堅戰中,朝鮮士兵用相對薄弱的火力衝擊日軍堅固陣地,傷亡隨之變大。
在殲滅九州島的敵軍、發起神戶之戰以前,華軍已經向日本列島排遣一百四十萬士兵,其中有四個裝甲軍。對於華軍來說,保證坦克的突擊速度,保證炮兵的持續火力,保證空軍的不間斷轟炸,保證以極低的代價取得勝利。這一切都需要以後勤保障為基礎,不是說華軍沒有了強大的火力優勢就不會作戰,而是華軍的原則就是用火力來碾壓。
好在海上運輸線非常通暢,華軍沒有大西洋上運輸船被擊沉的危險,這片海域完全掌握在華軍手裡。運輸船可以愜意的運送貨物,不用擔心水下的海狼和水面上的敵軍戰艦,隨意往來於東太平洋和南海。海上運輸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運量大,物資從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啟運,經過波濤洶湧的海洋,抵達港口無數的日本列島,然後迅速分發到各作戰部隊手上。
現在華軍就在神戶以西地區集結兵力,並儲備作戰物資,超過三個集團軍的作戰集群,一百一十萬左右的兵力蝟集在此。三千多輛坦克,五千多門火炮和兩千多架飛機是華軍最大的依仗,對日作戰的最後一仗即將開始。
下士士兵張漢臣賊兮兮的走向軍營東北角的「洗頭房」,一路上他左瞧右看,生怕別人看出自己的意圖。不過擁擠的軍營里前往洗頭房的士兵不在少數,大部分都不像張漢臣一樣拘束,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前往洗頭房休閒發泄,也已經成為華軍駐日士兵的常態。
果然,幾十個帳篷構成的洗頭房人滿為患,上百名士兵排隊等候,每一個帳篷前都排著隊,進去之前,首先要向桌子後的憲兵出事證件和一華元的費用這個費用對於下士士兵來說堪稱實惠。
「哈哈,漢臣,叫你來你還扭扭捏捏的不肯來,現在自己倒跑來了」張漢臣最不願意看見的事發生了,自己班裡的戰友、一個老兵閻百川提著褲子從面前的帳篷里走出來,一臉驚喜的看著張漢臣。比起那些老兵,張漢臣是一個月前才從國內抵達日本的補充兵,一時半會還不能適應奇怪的軍營生活,這可以諒解,大部分士兵都是這麼過來的,一開始就能放開心態的還是少數,畢竟華夏傳統道德觀抵制所謂的「洗頭房」。
同班的另一名戰友李德林曾今向自己描述過「洗頭房」產生的由來,他看上去要比那些老兵文范的多,大概與他出生於富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