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很快反應過來。
「也不能這麼說,只能說對於防疫力比較差的老人和孩子有些考驗。最關鍵的不是這個,是因為這裡有一些噪聲,以後還會有與自然界不一樣的光照環境和輻射環境。這會加快微生物的進化。而這種進化是不可控的。衛生所和微生物所要在這方面進行定期的觀察。但是絕不能簡單殺菌,那是一個惡性循環。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很短,進化會非常快。殺菌的藥物會跟不上生物進化速度。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增加這個小環境的生物種群數量,主要是植物種群數量。要進化,所有的生物一起進化。」
劉清點頭,而蔡威廉和林徽因就聽不太懂,有些茫然。
「再就是儘量減少大量的人群在車站滯留的時間,這也是人為製造生物失衡。致使適應於人體的各種生物大量繁殖。」
「列車裡怎麼辦?」
「列車因為高速運行在各種環境之下,設計一套良好的通風系統就好。它是流動的,不是像車站一樣是不動的。醫院和衛生所要在接診這些環境下的病人多注意一下。」
劉清突然想到了一些事情:「對了,從人口比例來說,單從年輕人群看,機械廠工人的病例要比學生,比農村要高一些。中年人以上相反,但是大多數是營養不良,長期勞累造成的。年輕人不同,這幾年生活好了,大家起點差不多,但是工廠的發病率就是要高出數倍。這是不是與小環境有關?」
張春皺了眉頭。
「應該是,他們長期在高噪聲,光譜不全的光照環境下工作,這還不知道通風和空氣中粉塵數量情況。」
劉光利也點頭道:「環境所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張春道:「這已經不是環境所能夠解決的問題了,讓醫學院,微生物所的人進入。你們也要儘量改進生產工藝,減少這些這些污染物。當然可能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在工人足夠的情況下,減少工作時間。工人們的家庭情況怎麼樣?」
「年輕人中很多結婚了。居住在鎮裡,居住環境還好。」
林徽因插嘴道:「他們那些人多半都是技術狂和研究狂,除了規定的鍛煉時間,就是呆在家裡也很少出來。生病了也活該。」
嚴肅的話題中,突然插入一個這麼一句,讓所有的人都笑了。
笑過後,麗質誇了她一句:「你說的對,應該多出來和大自然接觸,多鍛煉。」
劉光利也笑道:「看來調整工作時間,加強健康宣傳是必須要進行的了。以前大家一心搞技術,對這些不是太看重。」
「不看重不行啊,我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學生和技術人才,要是身體全部弄垮了,你劉光利可賠不起。」
劉光利呵呵笑了。劉清就告辭帶著蔡威廉和林徽因到衛生院去了。
列車到站的時候,剎車系統顯然不過關,列車的震動非常大,而且超出了停車區才停了下來。
車上都是技術人員,到了機械廠的廠房後就開始查找問題。
毛石山就在機械廠里等著張春。他是來接收遠程火箭發射車的。
一共二十台這樣的發射車,和後世的喀秋莎火箭非常相似,採用六排發射導軌。火箭彈彈體加長,加上了飛翼,射程要比喀秋莎火箭遠,達到了十公里。一次發射可以達到十二枚。
除了二十台發射車,還有運輸車,指揮車。指揮車上安裝有新研製的電台,而不是電報。這是一個火箭團的裝備。只是這些裝備對道路要求太高。被列入了防禦性武器。彈藥所、動力所和飛控所長研究三十公里的長程火箭已經有幾年了,但是由於不太穩定,問題太多,沒有交付部隊。
由於第四軍沒有研究和生產火炮,所以這款被命名為女神的火箭炮成為各師期盼已久的支援火力。
「十公里,不夠啊,發射和轉移的準備時間有些長,我們的部隊都是在運動中作戰,沒有設固定的防線,如果敵人採取大軍團集團突進,只要不分散,突進二十公里是很正常的。」
毛石山不是對火箭發射車不滿意,而是認為第四軍的裝備和戰術都決定了他是一個進攻性的部隊,而不是防守型的部隊。他為每次進行戰役準備時至少要留二十到四十公里的緩衝區而發愁,這意味著,每一次的戰場條件都在一百公里以上。
第三十三章 環境與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