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保中國還是保大明?
1645年5月18日,南京。
鼓樓外大街三牌樓之前,那條還算寬敞的小巷,因為是澳洲大使館所在,已然改名成了大使館巷。當然,這只是應天府的百姓私下裡的叫法。老一代的應天府人,依舊稱其為烏家巷。據說這一整條巷子一側的宅院,盡數都是一烏姓鹽商置辦的宅子。
後來局勢不穩,那鹽商乾脆舉家搬遷去了更南邊,這宅子便被澳洲人給買了下來。也沒見怎麼改造,只是在門口戳了倆站得如同標杆一般的大兵,門口換了一副牌匾,上頭寫著澳洲共和國駐南京大使館。
明末清初之際,老百姓的識字率實在不高。可南京這地方不同,原本便是大明定都所在。雖然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去鎮守邊疆了,可依舊留了一套班子在南京。漸漸的,這大明便形成了兩個中心。
北京是軍事、政治中心,南京則是經濟、文化中心。這一南一北兩京遙相呼應,一直到天啟年間都相得益彰。至於留守南京的那套朝廷班子……在北京存在的情況下,南京的班子完全就是一套擺設。平素大傢伙寧願外放也不樂意待在南京,在所有當官的看來這地方完全就是養老的所在。
但凡哪個正值壯年的官員到了南京任職,那一準是在朝廷裡頭鬥爭失敗,被政治對手趕到這兒冷處理來了。
而今北京陷落了,也虧著有一套班子,否則南明還得亂上一陣子不可。也正是因為南京這套班子支撐起了朝局,散落四處的大小官員,不得志的、逃跑的、在野的,紛紛匯聚到了南京。
加上江南富庶,遠非直隸可比,江南風物,人傑地靈,多風流才子。是以,這個時候的南京,能讀書認字的還真不少。
當初大使館牌子掛出來的時候,有路過的很是詫異了一番……站在明朝百姓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能理解澳洲是什麼意思,也能理解共和……大使館這詞兒雖然很新穎,可細細琢磨總會明白其中的意思。但這些詞兒連在一起,澳洲共和國駐南京大使館……羅列在一起還真沒幾個人明白!
好奇歸好奇,門口那倆門神一般的澳洲大兵看著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加之保國公那麼猖狂的人物都折在人家澳洲人手底下了,起初的時候,若非有事兒,沒人樂意靠近這地方。
可現在則完全變了個樣子!
使館巷裡,大使館的門口,圍著里三層外三層的人。沿著對面的院牆,停著一溜的馬車、轎子。車夫、轎夫們頂著正午的日頭,只是躲在陰影里,蹲在地上閒聊。
青衣小帽的家丁,好似暴發戶的管家,看熱鬧關心時政的士子,乃至某個權貴人家的長子、次子,一股腦地圍在大使館門口,一個個抻著脖子都是想和大使館的管家梁二這兒打探消息的。
澳洲參戰以來,一個又一個捷報與利好的消息從這裡傳出,繼而傳遍整個南京。陸戰隊大捷!陸軍也是大捷!韃子貝勒尼堪授首!近萬韃子伏誅!
原本人心浮動的南京,硬是在一個個好消息之下,重新安定起來。開初還有好些人懷疑澳洲人是不是在冒功……揚州距離南京雖近,可快馬、快舟也得需要一日的功夫不是?那些捷報的日期,分明就是當日,且算算時辰不過差了沒多久!
可當一天之後,揚州城裡派出的快騎將戰報傳報過來的時候,那些懷疑的傢伙愕然發現,內容居然跟澳洲人說的差不多……何止是差不多啊,那快騎送過來的消息,甚至還不如澳洲人說的詳實!
到了這個時候,大傢伙才確信,這些澳洲人的確有辦法在極短的時間裡將消息從揚州傳遞迴南京。且不管那些澳洲人用的到底是什麼辦法,只要不是澳洲人信口開河就好。確認了這一點,劉集鎮大捷的第二天,大使館的門口就圍攏了這麼一幫人。
一個個翹首以盼,就等著從這兒打聽到前方最新的戰報。
明末清初,正是鼎革之際,舉國上下人心浮動。忠貞的大臣想著要為大明盡忠,首鼠兩端的琢磨著大清的贏面似乎更大,拿不準主意的徹夜難眠,有的徑直找了算命先生求個出路。
遠在北方,得了大批漢奸襄助的滿清,在范文程、寧完我等鐵桿漢奸的建議下,靠著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推背圖,傳著各種各樣大清當代明而立的流言蜚語。
戰場上的
402保中國還是保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