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大軍從青山口進入大明之後,連續攻破多座縣城,擄得百姓數萬人,劫掠糧食牲口不計其數。
此時多爾袞的大軍在京城東郊一帶劫掠,多爾袞坐在中軍大營內,外面不時有滿載而歸的清軍。
「切記,深入大明腹地,唯獨不能同流賊接觸!」多爾袞腦中回想起臨行之前皇太極交代過他們的話。想起這句話,多爾袞佩服皇太極,就是要大清和流賊輪番給大明放血,這樣大明這個龐然大物才會轟然倒下!這次清軍入寇,選擇的時機非常好,流賊頭目高迎祥被殺,張獻忠、羅汝才都投降了,只剩下李自成和馬守應還在堅持,若是孫傳庭再圍剿下去,李自成和馬守應必然被滅。
大明清理了內亂,就沒有後顧之憂,能回過頭來權力對付大清了,甚至那些招安的和俘虜的流賊也就能搖身一變,變成明軍,投入到對付大清的戰場上!
所以皇太極必須救流賊,決不能讓大明把流賊給剿滅了。
紫禁城內,崇禎皇帝正召見楊嗣昌。
崇禎皇帝把楊嗣昌砍成是自己的股肽之臣,深具謀國之能,當年他接見楊嗣昌後,一番問答下,出「恨用卿晚」的感慨,當時就任命楊嗣昌為宣大總督,主掌宣大抗虜兼剿滅流賊之事。
楊嗣昌也沒讓崇禎皇帝失望,首先把被崇禎皇帝丟在塞外不管的李國棟給重用起來,取得了聯蒙抗金的勝利,破壞了後金吞併蒙古的戰略計劃。但是在關鍵時刻,楊嗣昌的父親楊鶴去世,不久繼母丁氏也跟著去世,楊嗣昌被迫回家守孝。可是不久之後,流賊闖入鳳陽,燒毀了鳳陽皇陵,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皇帝決定重新啟用楊嗣昌,下旨奪情,把楊嗣昌召來京城,啟用為兵部尚書。
對於崇禎皇帝的寵信,楊嗣昌感恩戴德,盡心盡力,在剿滅流賊的戰爭中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為了剿滅農民軍,楊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之網的戰略計劃,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將流動作戰的農民軍堵截並包圍,然後加以消滅,這個計劃取得一定成功。若不是此次在明軍剿滅農民軍的關鍵時刻清軍入寇,李自成、馬守應可能就被剿滅了,已經投降的張獻忠、羅汝才等人也沒有機會復起,只要李自成和馬守應被滅了,張獻忠和羅汝才就只能聽從朝廷安排,被調去對付清軍。
之所以張獻忠降而復叛,第一是西北大旱,朝廷沒有銀子,第二是有李自成和馬守應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外因,張獻忠和羅汝才也就是失去了降而復叛的條件。
而且張獻忠其實也提出過,願意為朝廷抵達建奴,只是崇禎沒有銀子,根本就談不攏。其實李自成也曾提出過,願意接受朝廷招撫,去對付建奴,但崇禎拉不下面子。
其實在某些方面,弱宋做得反而比大明好,至少在財政方面,宋朝就比大明強得多。每次宋朝有賊寇造反,遇上剿滅不了的,基本上都能用銀子來擺平。而大明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圍剿農民軍之事頗見成效,崇禎帝對楊因昌更是器重,所提議案,無不許可。今年六月,楊悶昌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於機務,仍掌兵部事,成為明末權傾一時的宰相式人物。他的武陵老家,己稱他為「楊閣老」、「楊相」等,可見楊嗣昌的權雄勢大。
今年年初,土默特蒙古歸降了清國,皇太極又率軍親征喀爾喀蒙古,迫使喀爾喀蒙古投降,額哲帶著察哈爾人西逃去了突厥人的地盤,塞北之地已經完全落入清國手裡。
面對越來越惡劣的局面,原本是主張聯蒙抗金的楊嗣昌,提出了乾脆同建奴議和,反對開戰。他認為,明軍就那麼些人,無法同時應對建奴和流賊,若是能先同建奴議和,方可全力以赴剿賊。若是流賊不滅,大明腹背受敵,形勢危急。
楊嗣昌告訴崇禎皇帝說:「攘外必先安內,自古未有內亂不止而能對外取勝者。」
他認為清兵雖然幾次入寇,但心腹大患還是那些流賊。剿滅流賊之後,無後顧之憂,國家就可以整軍備武,還能利用俘虜的流賊和招安的流賊將領投入遼東,討伐清兵,以雪多年之恥,永絕邊患。倘若流賊不滅,這一切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