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當時的道路和通訊條件,朱永興縱然心急,但冷靜一想,也就無法苛責易成和鄭家。明軍殘部散落各處,隔著高山、叢林、河流,可謂是阻隔重重,就算打聽到消息,等再費盡辛苦地傳回來,恐怕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任務。自己還是不習慣現在的信息傳遞速度,總是在翹首以盼,也就註定要常常失望了。
不過,這也給朱永興敲響了警鐘,如果以後要指揮作戰,則要特別注意,不可憑主觀臆測來估計時間,更要少玩兒什麼遠距離協同作戰這樣的高級東東。
「殿下寬容,屬下慚愧。」易成當然希望儘快能傳回來有價值的信息,這畢竟是證明鄭家價值的機會,但條件所限,他也無可奈何。
「不必慚愧,你沒做錯什麼。」朱永興又安慰了一句便陷入了思索。
在歷史上,永曆棄國入緬後,雖然南明將領多很失望,但並不是投降風潮的開始。而駐守四川建昌的馮雙禮被部將狄三品所挾持投降,導致四川境內的明軍全盤崩潰,爭相降清,投降的風潮才開始在西南地區擴散開來。
而懷仁侯吳子聖則是滇省投降較早的人物之一,或者說是他和敘國公馬惟興、淮國公馬寶及漢陽王馬進忠的兒子馬自德等人的率先投降,直接帶動了一股西南新的歸降之風。
歷史上只說廣昌侯高文貴和懷仁侯吳子聖聯軍入緬救駕,卻沒說兩人何時會合,又在何地合兵,朱永興只是憑著自己的判斷在入緬通路上等候。廣昌侯高文貴應該是值得信賴的,再加上猛山克族青壯組成的軍隊,壓制吳子聖是比較有把握的。
但現在懷仁侯吳子聖單獨率軍至此,朱永興手中兵力便顯得單薄,先入為主的思路豈能不使他感到疑懼。從這方面來講,知道歷史在某些時候也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使人多疑躊躇。有明將楊武、孫崇雅劫掠歸降的前事,又值此大廈將傾、人心散亂的時候,朱永興考慮得多一些,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人心善變,難以揣測。
「殿下,可派人傳令懷仁侯所部停止前進,暫且駐紮弄璋,然後命懷仁侯率眾將前來拜謁。」易成雖然不知道朱永興具體想的是什麼,但也依稀看出朱永興對懷仁侯吳子聖似乎有防範之心,便開口提出了一個穩妥的建議。
這似乎是個辦法,朱永興猶豫起來,隨口問道:「懷仁侯的兵馬情形如何?」
「懷仁侯自磨盤山之戰後和李晉王等部失散,沿途收攏明軍將士,渡怒江,走龍陵,路途艱難,糧草不繼,三千餘將士傷病者不少。」懷仁侯吳子聖的人馬距此已然不遠,鄭家的人已經與其聯絡上並趕回報告,所以易成對情況了解得比較詳細。
千里迢迢,艱難跋涉,懷仁侯吳子聖此時應該還沒有降清之心吧?前途尚未悲觀至底,堅持下去的決心也應該未被完全摧垮,誰會甘心投敵?自己不是自詡要成為絕望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嗎,難道沒有自信綻放光芒,重新照亮一條希望之路嗎?
可笑,真是可笑啊!自己本就要逆天而行,撬動歷史的車輪,現在卻陷入了歷史的泥潭,在這裡患得患失。
朱永興猛然停住了來回走動的腳步,自嘲且自鄙地一笑,了解史實應該是撬動歷史車輪的助力,應該是展翅翱翔的羽翼,而不應該成為謹小慎微的心理負擔。
「傳令起兵,吾要率隊親迎跋涉來歸的大明將士。」朱永興挺直了腰板,用不可置疑的口氣大聲說道。
易成愣了一下,旋即躬身答應。短短的時間內,他發現朱永興似乎徹悟了什麼道理,一下子變得自信,氣勢也充足起來。
………………
「軍心可稍定矣!」懷仁侯吳子聖收到朱永興派來的快馬傳信,稍感振奮,立刻傳令大軍紮營,並集合眾將,宣布消息,以穩定軍心。
此時這三千多人馬分屬不一,除了吳子聖本部兵將外,還有鞏昌王白文選下關兵敗撤退時,留下斷後的部隊,由部將張光翠和陳盛率領。
「岷世子殿下入滇,則抗清旗幟不倒,軍心暫定,實乃幸事。」張光翠首先表示欣慰之情,旋即又說道:「只是吾等為鞏昌王屬下,奉令轉木邦,不知該如何自處啊?」
「殿下奉旨入滇留守,暫行監國之權,自當以殿下為尊。」陳盛的功利心稍重,覺得朱永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