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日後辦電子廠,肯定是需要很多管理人才的,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他還找不到特別優秀能獨當一面的人才,所以只能是先矮子裡面拔將軍,培養培養崔林雷子他們這些人,畢竟這些人能力先不說,起碼對自己是忠誠聽話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段雲需要廠里的管理人員必須有技術,但這年頭高學歷的人實在太少了,中專生大學生這些高學歷的人才首選都是進入大型國企,而至於像他這樣的小電子廠,根本就不在這些人的考慮之列。
而且你就算是把工資開的很高,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私企都是不入流的企業,他們也寧可選擇工資低,但看起來卻非常穩定的國企上班,而且就算能招進人來,想留住這些人才也依舊是很困難的事情,這就是現實。
在80年代曾經有個非常有名的民營企業家魯冠球,在1969年的時候,曾經帶領6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了寧圍公社農機廠。
當時的魯冠球和步鑫生一樣,都是全國知名的企業改革家,他從一個小農機廠開始,重點研發汽車萬向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後市已經發展成為國家520戶重點企業和國務院120家試點企業集團之一,資產近百億,員工13,000名,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國家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而在80年代的時候,魯冠球的場子雖然順利生產出了萬向節,但他知道,仿製始終不是正道,想要長遠發展,必須走科研之路,只不過他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廠里員工都是「農民游擊隊」,連小學生初中生都不多,員工文化水平整體偏低,這樣的員工素質顯然是無法開發出新產品的。
正在這個時候,國家恢復高考後的第1批大學生相繼畢業,可統招統分的高等教育制度下,作為鄉鎮企業很難爭取到大學畢業生。
1984年,使任國務院,張勁夫同志到萬向節廠去考察,魯冠球急迫的想要「買」幾個大學生,張勁夫聽後覺得買字不好聽,魯冠球靈機一動,改口說「我付培訓費」,就這樣,一人6000,他用24,000元引進了4名大學生。
24,000元在當時可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大學生到來後令魯冠球如獲至寶,他們被當作貴賓對待,廠里為他們單獨安排了房間,還配了電視,甚至專門給每人配備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魯冠球就是希望他們能永久留下來。
但這4名大學生中最終沒有全部留下來,其中一名大學生還是走掉了。
由此可見,即便是給這些大學生們如此優厚的待遇,私人企業依然很難留住人才。
段雲本來就是博士學歷,但一個企業想發展壯大,光靠他一個人是不行的,而且前期的話,還只能選擇從自己最信任的這些人中進行培訓,挑選出可以重用的人。
另外段雲也在總廠和大集體這邊尋找合適的人才,現如今的於淑蘭就已經兼職為他的作坊做賬,將來的話,他可能還需要更多這樣的「兼職」。
段雲既然身在體制之中,同時也是國家幹部,它不可能放棄這個近水樓台的機會,雖然他也在挖國家的牆角,但他也並沒有虧欠國家,他研製出了新產品,幫助大集體扭虧為盈,而且下一步還要提升國產汽車變速箱的技術能力,從這點上來說,段雲是肯定對得起國家發給他的工資和福利的。
「段哥,我們肯定會好好學習的。」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我看見書本就犯困,現在自從跟了段哥以後,這才知道有文化的重要性,還希望段哥以後能多多指點。」
崔林曹東聞言後說道。
崔林和雷子的倆人以前上學時時候學習並不好,雖然還當不了吊車尾,但成績一直是中下游晃的,後來托關係進了本廠子的技校,在技校的時候也沒好好讀書,混了三年就出來當工人了。
至於曹東的學習還算可以,只可惜當初勉強上完初中,文化底子不高,但腦瓜和學習能力還是比這倆人要強一些的。
對於一些出身社會的人來說,很少會動起再學習的念頭,即便是有人學習,也是為了混個文憑,但段雲的要求他們是必須要聽的,因為他們知道段雲本事大,跟著他將來肯定還會有更大的發財機會的,所以想抱住段雲的大腿,就要按他說的來。
第四百九十二章 自學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