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二十五年,新春。筆下樂 www.bixiale.com
皇上六十一歲了,去年的六十大壽,刻下「周甲延禧之寶」,此時正好刻成。皇上歡喜之下,在重華宮與大學士聯句,便以這「周甲延禧之寶」為題。
至此,皇上的六十大壽之年,圓滿落下了帷幕。
「回主子,今年正月享太廟的差,皇上派了定親王綿恩……」四喜進內,眼中含笑,向廿廿奏明。
廿廿輕輕挑眉,側眸看了一眼如妃。
「哦?今年竟是派給了定親王?」如妃也回望廿廿,「這話兒又是怎麼說的?往年,可都是皇子去享太廟啊。」
「去年,可是咱們二阿哥去的。怎麼,難不成因為去年那場風波,皇上便也再也信不著二阿哥了不是?」
去年的正月,也是這個時候兒,因為皇上的六十大壽,便也正式恩封了三阿哥綿愷為惇郡王,四阿哥綿忻為瑞親王。
至此,除了五阿哥綿愉年歲還小之外,三位嫡出皇子就都已經封了王。
這裡頭綿愷初封郡王,雖說比二阿哥和四阿哥都低了一層兒,但是前朝後宮也都並不奇怪。畢竟三阿哥綿愷是那麼個性子,簡直就是當年十七爺的影子一般,故此有十七爺的例子在前頭,三阿哥初封為郡王,還算高的了呢——畢竟十七爺當年的初封,也只是貝勒呀。
況且皇上還給三阿哥賜了個叫所有人都意外的封號去——連廿廿這個本生額娘,都沒想到。
「惇」,從滿語來說,是「深厚的」、「隆重的」之意;便是從漢字上來說,亦是敦厚、勤勉、誠信之意。
——這便與這天下人對綿愷的印象,大相徑庭,甚至沒一點兒沾邊兒的地方。
可是皇上既然選了這樣封號給綿愷,反過來便也是說,不管天下人對綿愷是個什麼印象,可是在皇上的心中,他的皇三子卻其實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不過人們的注意力沒過多集中在綿愷這個封號上,因為皇四子綿忻的忽然封親王,便將所有人的眼球都給抓走了。
——去年時的綿忻,還沒滿十四周歲。
按著大清「活著」封王一般都要在二十歲之後的慣例,綿忻不滿十四歲就封王,且是親王,實在是太讓人驚詫!
再者,四阿哥封號為「瑞」。瑞是玉之一種,這便叫人會回想起當年乾隆爺「寶親王」的王號去。乾隆爺因這個封號,對玉愛為心頭至寶,以致於所有的兒子,名字里都是玉字為邊。
瑞,更是君臣相見之時的信物。
而皇上本名永琰,琰就是玉器,乃為玉圭,也同樣為君臣之間相見時候所持的玉器。古人謂「琰圭,琰半以上,又半為瑑飾,諸侯有為不義,使者征之,執以為瑞節也。」
寶、琰與瑞,已然是這般明顯的一脈沿襲之意。
至此,反觀綿愷的初封郡王,便也有了極好的解釋——畢竟皇四子初封就是親王,且以「瑞」為封號,那同為廿廿所出之子,綿愷總要稍微避些鋒芒去。不過皇上恩賞「惇」這個字,便也用足了父子的情意去,實則皇上心內對三阿哥的親情,毫不亞於二阿哥和四阿哥去,只不過總要有所權衡,才不得不為之。
從去年綿忻被封了瑞親王,到今年足了整年。便所有人都在默默等著,看皇上在宗廟等祭祀大禮上,要如何取捨了。
每年正月里的尊享太廟,幾乎都是皇子去的。二阿哥因年長,去得最多;三阿哥從成婚之後,也前後去過幾年。
而今年,所有人都在猜,會不會是四阿哥瑞親王取代了二阿哥前去了。
去年皇上忽然封綿忻為瑞親王,事先連廿廿都被蒙在鼓裡。廿廿原本以為,憑綿忻的年歲,便是趕在皇上六十大壽,該封個爵位的話,其實封個貝勒也就差不多了;王爵,是該等到二十歲周再封的。
卻不成想,皇上竟然給了這樣大一個驚喜下來。
廿廿含笑垂眸,「都六十花甲的人了,還這麼淘氣……」
去年正月享太廟,就是二阿哥綿寧去的。為此,還鬧出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來——因歷來齋戒的時候兒,需要靜心誠心,這期間便是祭神等都不合適,總要等到出了齋戒再說
811、結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