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國家博物館的也好,還是其他地方的博物館也好,經常會有各種主題的展出,有些是找回了流落在海外的國寶,有一些是庫存的國寶被專業修復師修復好。
其實除了一些鎮館之寶外,大部份展出的文物都是真的,因為對於博物館來說,除了有的東西在庫房裡至少還有幾萬件乃至十幾萬件的藏品,沒必要去針對這些做一等一的仿製品。
因為那樣他們的管理工作量也會大大增加,而且相同的東西多了還容易導致出問題,萬一搞混了那就是嚴重的工作失誤。
雖然在本館展出的時候一拿一放的還好一點,但有時候國家博物館會和其他地方的博物館進行合作,也就是交流藏品,互換來進行展出。
等他們回到博物館之後,這邊的專家早已經準備好了各式各樣的工具,只見五個相關領域的專家戴著手套,第一時間讓助手把東西搬回來小心翼翼的放在桌子上,然後又小心翼翼的把外面層層打包的包裝拆開。
最後取出裡面的大箱子之後,再由專家們親自將其打開,畢竟這可是價值上億的文物,他們自然不會讓學生助手做這最後一步工作。
當箱子打開的一剎那,幾位專家都發出了驚嘆聲,因為這件青銅器的造型精美程度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想像,雖然之前看過了照片,但看照片和看實物完全是兩種感覺。
於是幾個專家就開始圍著小心翼翼的看了起來。
首先是從鑄造工藝、器形、紋飾和銘文方面入手,他們手裡一邊拿著一本冊子,一邊和這件青銅羊尊做著對比,大概半個多小時後,五位專家一致確定,這件青銅器在造型上完全沒有問題。
完全就是幾千年前的工藝和造型款式。
包括一些打造的痕跡,也符合那個年代的時代印記。
「老師們是不是光看樣子就能大致確定這東西是老的還是新的?」
「差不多,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些直播鑒寶,那些人當中有少部分是混水摸魚的,但大部分還是肚子裡有真東西的。
他們就是通過外表就能初步斷定一件東西是真是假,每一個朝代的鑄造工藝都不一樣,所以留下的痕跡也有不同,包括上面的一些鏽跡、顏色、氧化、磨損程度等等,同樣能夠證明一件器物經歷了多少歲月的打磨。」
「在鑄造時,五千年前最開始的時候採用的是范鑄法,器體上會留有范線,有時夾有墊片,細部的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現代青銅偽器則是用翻砂法,這樣製作出來粒粗胎厚,有的用的是失蠟法,但這樣做就沒有范線。
而且還有一個簡單的辨別方法,就是看其重量。
因為古時候的青銅器入土三四千年,經過長期腐蝕,已經發生化學變化,因此真器比同樣大小的新制偽器重量要輕,多者差距甚至可達三分之一。
現代的仿製青銅器不少為黃銅製,沒有經過幾千年的化學變化,重量也沒有減少。」
顧易感覺自己學到了,有些東西不是自己去網上查,去書上看,很難找到真正能夠用於實踐的,但對於專業的人來說,這些甚至只能算是基本操作。
「除此之外,工藝痕跡通過外表刺激,通過銘文的樣式,乃至於聲音和氣味作為辨別的手段。
但這些手段也都只能是初步的辨別,對於這種珍貴的文物最後我們還是要運用科技,比如在顯微鏡下面看,或者通過物理和化學實驗,放射性探索與日照時間檢測都可以用於鑑別這些物件。」
顧易之前在準備成為國博宣傳形象大使的時候,也只是了解了一下文物本身,對於如何鑑別並沒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此刻一聽,他發現如何鑑定一件文物是老的還是新的比了解文物背後的時代背景還要複雜的多。
裡面的專家在鑑定,國博館長看著顧易沉思的模樣笑著說道:「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很有意思,我聽說你不光當演員,演戲演的好,還很會寫劇本,要不要拍一部這樣的電影或者是紀錄片?你來當演員,到時候可以免費來我們這裡培訓。」
顧易一聽這話連忙搖頭:「不不不,這個我肯定幹不了,既然要拍那肯定得把真實的工作者們拍出來,這一行不學個十年八年的肯定不夠,雖然大多數的觀眾
第506章 互利互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