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火鍋,即四川的特色火鍋,據說發源地為長江之濱」酒城「瀘州的小米灘,是將瓦罐中盛水,配以辣椒、花椒、牛油、色拉油、郫縣豆瓣、白酒、醪糟等配料一起熬製,完畢後在沸騰的湯料中添加肉或者蔬菜進去即可。
「火鍋」一詞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稱,還是技法、「吃」法與炊具、盛具的統一。表現了中國飲食之道蘊含的和諧性。從原料、湯料的採用到烹調技法的配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和,使葷與素、生與熟、麻辣與鮮甜、嫩脆與綿爛、清香與濃醇等美妙地結合在一起。特別在民俗風情上,呈現出一派和諧與淋漓酣暢相溶之場景和心理感受,營造出一種「同心、同聚、同享、同樂」的文化氛圍,有較大的普及性。
被老媽引入的四川火鍋,就是純正的的四川火鍋,技法上與老火鍋無異,最多就是加入了些創新的東西,更加符合人的胃口。而川菜在山西向來吃的開,也就不需要在做味道上的調整改進,依舊講究麻辣鮮香。
在製作配料上,正宗的四川火鍋以厚味重油著稱,傳統湯汁的配製是選用郫縣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的牛油、漢源花椒為原料。先將牛油放入旺火的鍋中熬化,在把豆瓣剁碎倒入,待熬成醬紅油後,加速炒香花椒,然後摻牛肉原湯,加進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薑,加川鹽、醪糟和小辣椒熬製。跪求百獨壹下黑!岩!閣
不同的火鍋湯汁和不同的調味料,數量可達30多種。此外,附屬重慶火鍋的味碟也很多,可用麻油、蚝油、熟菜油、湯汁和味精、蒜泥、蛋清等調製而成,將燙好的菜品蘸著吃,既調和滋味,又降火生津。
這點上,山西人到時有著自己的口味。吃麻油的較少,麻醬的倒是占了主流,要不然就是醋料,至於蒜料、海鮮醬什麼的,那就更少了。
在火力作用下,火鍋中的汤滷處於滾沸狀態,食者邊燙邊食,熱與味結合,「一熱當之鮮「;加之汤滷調製十分講究,含有多種穀氨酸和核甘酸在汤滷中相互作用,產生十分誘人的鮮香味;再加上選用上乘的調料,新鮮的菜品、味碟,真是鮮上加鮮,回味無窮。
而在吃上,如何去吃,也是有講究的。
火鍋的吃法不同於中餐菜,不是將已烹調好的菜餚端到桌子上就可以吃;而是把一些半成品菜品端到桌上,由自己親手操作,自燙自食;菜品的燙(煮)食火候,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這如何把握是燙還是煮,就要看菜品的質地了。
一般來說,質地嫩脆,頃刻即熟的用料適用於燙(涮)食,如鴨腸、腰片、肝片、豌豆苗、菠菜等;而質地稍密一些,頃刻不易熟的,要多燙一會兒,如毛肚、菌肝、牛肉片等;其次要觀察汤滷變化,當汤滷滾沸、不斷翻滾、並且汤滷上油脂充足時,燙食味美又可保溫;再次,要控制火候,火候過頭,食物則變老,火候不到,則是生的;第四,燙時必須夾穩食物,否則掉入鍋中,則易煮老、煮化。
煮的話即把用料投入湯中煮熟。首先要選擇可煮的用料,如帶魚、肉丸、香菇等這些質地較緊密的,必須經過長時間加熱才能食用的原料;其次,要掌握火候,有的煮久了要煮散、煮化。
吃火鍋的經驗應是先葷後素,燙食時湯汁一定要滾開,要全部浸入湯汁中燙食;其次是調節麻辣味,喜麻辣的,可從火鍋邊上油處燙食;反之則從中間沸騰處燙食;再次就是吃火鍋時,必須配一杯茶,以開胃消食,解油去膩,換換口味,減輕麻辣之感。
因此,剛才服務員端來的茶壺,正是苦蕎茶。一會菜品上來的時候,還會準備些綠茶備用,至於客人喝不喝那就不是考慮的問題了,總之,是要備的。
鍋子選了鴛鴦鍋,這個不用等大偉星子他們過來就可以搞定,火鍋又不是炒菜,不存在喜歡不喜歡,反正都是涮菜,不喜歡完全可以不吃換下一種。再加上與他們吃過次數不少,基本每個人的口味早就熟悉。
大偉喜歡吃辣,星子則是一口辣椒都不吃,春碩雜食,唯獨不吃香菜,其餘人零零總總也能說出一些,唯獨牛羊肉,這個是無差別的,所有人都不會拒絕。
吃火鍋不涮這個,光涮菜是沒有意思的。
「對了,你有什麼喜歡吃的?」何新軍拿著筆勾著菜單上的菜品,扭頭朝著馮韻問,自己只能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