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一位古稀老人正在為電影資金而發愁。
這位老人不是別人,正是《鴉片戰爭》的大導演。
原本,這位謝導根本沒有拍攝《鴉片戰爭》的計劃,但是他去年在接到朋友郵來的信件,信中朋友表示 1997 年香港回歸已指日可待,中國電影界不能對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無所作為。
就是朋友的這一句話,令謝導深受觸動,才誕生了拍攝《鴉片戰爭》的想法。
眾所周知,香港就是因為鴉片戰爭失敗,才被割讓給英國的。
如今香港馬上就要回歸了,拍攝一部《鴉片戰爭》為這個偉大歷史事件獻禮,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然而,這幾年正是國產電影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一部投資上億的大製作,別說謝導沒有那麼多資金去拍攝,就連當時實力最強的幾家國營大廠,北影、長影、上影、八一廠也沒一家有能力去拍攝。
因為在 1993 年 1 月 5 日,為貫徹實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廣電頒布了《關於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及其實施細則,俗稱「3 號文件」。
裡面規定,將國產片原有的統購統銷,改為由製片廠直接面向全國 32 個省級發行公司自主發行。
製片生產上,以前是主管部門按照各製片廠的年度計劃撥款組織生產,從 3 號文件開始,沒人給錢了。
過去電影製片廠那種等、靠、要的好日子,也就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他們得學會自定計劃、自籌資金、自負盈虧的市場化生存。
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1991 年的統計,該基金 1992 年計劃投資 2000 萬元拍攝 19 部故事影片,平均每部影片的製作成本只有 100 萬元多一點,還不到港台合拍片的一個零頭。
到了 1995 年,北影廠計劃年度出品國產片 14 部,總投資 2800 萬元,平均每部影片的製作成本僅 200 萬元。
在這種情況,謝導心裡比誰都清楚,想要在原有體制框架和製片模式下,用一兩百萬的小成本來拍《鴉片戰爭》,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所以,從他決定拍攝《鴉片戰爭》開始,就一直在為資金和外景拍攝而頭痛。
其實,籌拍《鴉片戰爭》,謝導確實得到了不少省級領導的支持。
從今年 5 月份開始,到《鴉片戰爭》開拍前的一年時間裡,由相關部門牽頭,前後一共召開了 5 次《鴉片戰爭》協調會,將本片的籌備和拍攝,列入上海重大文化藝術工程給予資金扶持。
這樣的操作,在上海電影史上,也是史無前例的。
但截止目前為止,公司收到了來自廣州珠海區的一筆捐款,數目是與香港回歸日期吻合的 199771 元。
此外,還收到港澳人大代表、香港某位企業家的個人捐款人民幣 10 萬元。
這些錢,儘管寄託著捐贈人對《鴉片戰爭》的厚望和期許,但對於龐大的籌資計劃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在宣布籌拍《鴉片戰爭》之前,謝導知道籌資上億資金肯定非常困難,但也萬萬沒有想到會難到如此地步。
就在謝導著急上火的時候,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廣西的電話。
次日,謝導便帶著幾位主創人員直奔機場。
在候機的時候,就有老友忍不住問道:「老謝,你帶我們一起飛往廣西到底是為了見什麼人啊?看你一臉激動的模樣,難道是資金的事有眉目了?」
謝晉想起昨晚接到的那個電話,滿臉興奮的說道:「沒錯,這次廣西行如果順利的話,那我們就不用再受資金困擾了,而且外景也有了眉目,具體的我也不清楚,等到廣西見到正主了,就知道了。」
其他幾位主創聞言,也都跟著高興起來。
他們看到老友為了拍攝資金和外景變得愁眉苦臉的,心裡也挺不好受的,可惜他們能力有限,上億的資金他們就是想幫忙也愛莫能助,如今看到老友籌資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自然也都為他高興。
「老謝,你就別賣關子了,這次咱們到廣西,到底要見誰啊?」
「是啊,老謝,快跟我們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