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驁並不是很清楚,歷史上1991~1992年前後,蘋果、ibm和摩托羅拉三家公司所成立的「aim聯盟」,具體推出了那些產物。
畢竟這些東西對於前世的他來說,都是自己沒用過的史前產物,90年代的中國人也很少有了解。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上俯瞰的話,格局就會明朗一些:這三家公司組成的aim聯盟,推出了一個power-pc的計劃,來對抗後來強大到徹底失去ibm控制的微軟。
這個聯盟裡面,ibm負責提供基於早期risc架構與mips架構升級而來的精簡指令集,外加一些整機整合方面的優化科技;摩托羅拉負責設計基於這個指令集架構的cpu晶片實體;而蘋果公司負責最終整機的設計。
舉個不太恰當但通俗易懂的例子類比,那就好比後世智慧型手機時代,高通提供核心晶片,arm負責指令集架構,而蘋果公司負責手機的整機研發。(這只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職權有些交叉)
2007年智慧型手機界的蘋果,就相當於1991年power-pc時的蘋果;arm公司則相當於91年的ibm;而高通則相當於91年的摩托羅拉。
然而按照歷史的軌跡,這個鐵三角的合作,最後還是蘋果公司得到的好處最多。
蘋果公司先推出了普通台式機版本的power-pc整機,一開始前兩年銷量還可以,比麥金塔i代和ii代市場佔有率還高了一些。
但是在微軟的win95系統即將出現時,power-pc的台式機就開始潰敗了。
原因也很好理解,就如顧驁跟米娜說的微軟帶來的組裝機的衝擊風險。
可是,蘋果公司在power-pc台式機推出後短短一年內,就拿出了筆記型電腦的版本,也就是power-book。
這個系列後來成了蘋果轉向筆記本業務,並且始終保持住了公司產品和技術延續性,扛過整個windows時代的命門。
因為筆記本追求的是輕薄便攜,沒那麼多冗餘空間給你浪費,組裝機相容機是很難玩的。也正是筆記本時代的經驗,讓蘋果後來注意到了往手機方向發展。
因為手機同樣是一個被外觀和體積卡得很死的產物,消費者,尤其是女人消費者,是不會為了「同樣配置跑分能便宜一兩千塊錢」,而去買一個傻大厚黑的丑逼的。
安卓時代,穀歌不是沒想過「重演一遍pc時代微軟消滅蘋果的歷史」,所以穀歌一度想過弄「安卓手機的相容機」。
這個計劃聽起來很美,穀歌試圖做出一個體積上有冗餘的整機機殼,這個機殼就是一塊主板加一個塑料殼,提供各種插口,就像pc組裝電腦的主板給你提供cpu、顯卡、內存和硬碟的插槽,當然手機的話還要多一些諸如攝像頭的插槽。
然後市面上的配件供應商都直接面向消費者賣晶片、內存、電池、攝像頭,消費者買齊一套配件後直接往相容機殼裡插,就形成一台手機了。
可惜這個計劃,在2010年代早期,就被穀歌風風火火推出,一直到2010年代末也沒人捧場。只能說穀歌的程序員解決世界的思維,低估了女人對顏控的執著。
顧驁也不喜歡顏狗,但他是一個多思維角度的人,不會純執著於技術。
他要面對這個真實冷酷的世界,就必須直面顏狗的戰鬥力。
他不需要知道蘋果發展的那些細節,但他天然可以根據大勢所趨,看出在未來的下一代產品時,轉向發展筆記本,才是讓一家電腦公司拖過微軟黃金十年的最好抉擇。
為此,幹掉蘋果並取而代之是第一步。
未來幾年裡,後續還有很多配套技術可以投資發展一下的話,也是不錯的,比如液晶顯示器之類。
高成本的液晶顯示在台式機領域要取代老舊的crt,一直要到千禧年前後,因為台式機不需要考慮便攜的問題,便宜和顯示效果好才是王道。但筆記本是不可能背著一個大鼓包的,要發展筆記本就必須搞液晶。
歷史上,一直到《廣場協議》發作之前,液晶作為半導體這個技術大類下的產物,一直是曰本人的天下,夏普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