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驁跟馬風聊了喝完足足三壺咖啡的工夫,總算是鬧明白了這兩年馬風究竟走了多少彎路、受了多少坎坷。
原來,馬風從82年被安排去了外經貿口後,兩年裡的經歷,倒也跟他平行時空94年去商務有關部門後的經歷差不多。在美國,都見識到了那邊超越於時代的高效率商業模式,然後大開眼界,想回國做點大事。
「舉個最簡單的,我在外經貿口,見識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了。比如,國內因為資訊不透明,一個汽車廠,別的都可以自己造或者找到供應商,可是一個萬向節不會造,又不知道國內有沒有其他企業在專門造這個。
然後,可能就要安排一個副廠長、一個供銷科長、好多技術員和業務員,全國出差亂跑找貨,可能最後差旅費考察費都花了幾萬塊,只是解決了一個『找到特殊供應商資訊』的小問題,這多低效?多浪費錢?
另一邊,有能力加工這種零件的小廠,可能一年也接不到幾個這種需求,又沒錢打廣告,漸漸就會產生『這個東西不值得專門做』的退步念頭,久而久之就不堅持了。而如果我們跟美國人一樣,有供應商黃頁,不說全國的,至少一個省的,那能省掉多少事呢?
做黃頁的單位,看似給你做個諮詢、聯絡一下上下家,可能收你幾百塊諮詢費,或者是你採購量小的精密零件,直接給你加到單次採購價上。看似有些廠覺得諮詢費太貴,捨不得,但總比你自己滿天撒網出差找便宜至少幾十倍吧?
我也知道,我這人數學不行,理科都不行,就是個教英語出身的。你讓我自己搞高科技的生意,我這輩子是沒戲了,咱不能跟顧哥你學,我一輩子就是投機倒把的命了。不過,在美國,我是真心發現原來投機倒把不是僅僅賺差價的。
投得好的那些,也是真心從零開始創造價值、創造需求匹配需求增加就業的。有些單子,沒有投機倒把的人引導發現,可能就沒了,倒賣的人,才是這種生意的內生性原動力。結果我腦子一熱,就往下拼了。」
這番話,是馬風對自己初心的傾吐。
很符合一個商務或者說外經貿口的管理人員,見識了美國的高商業效率後,產生的反思。
只不過,這一世他站在高處、系統地出去見世面,比原本歷史早了12年,所以考察回來的心得,也從「基於網際網路的電子商務」,提前成了「傳統供應商黃頁、信用體系、小眾聯合定製」之類80年代的美國先進模式。
但核心思想是一樣的,那就是馬風想提升商業效率,做一點「投機倒把也能創造新需求新生意新就業」的事兒。
如果馬風前面說的那番話,後世看官因為不了解當時的商業氛圍背景、難以理解的話,完全可以用後世天貓海外購時代的同類例子類比一下。
比如,後世在抖音上,就有過一些天貓系平台組織者的自述視頻。有一個視頻里,那個平台負責人很驕傲地說:有個義大利客人要開趴體,需要一些把客人震住的稀罕裝飾品。然後他發現在國內吳越義務,有小玩具供應商,會造幾層樓高的充氣恐龍,覺得很酷炫,就買了,最後還跨國發來好評云云。
這個交易本身很簡單,但這段視頻在抖音上,卻被很多敵視電商的人酸:不就是做了個中間商嘛?有什麼好拿來吹的?是東西是你加研發的還是你家生產的?虛擬經濟狗!
說出這種話的人,顯然是無知。
稍微動動腦子的人就知道,天貓系該平台的負責人,之所以強調這個案子,是為了說明:有些單子,在非電商時代,或許就壓根兒不存在了。有潛在需求的人,想像不到世界上有人能滿足他;有潛在創造力和製造力的人,壓根兒想不到世界上有人會需要這么小眾的東西。於是一開始就既沒有生產,也沒有訂單。
這些需求,是更高效、資源調度更集中的新技術新平台,憑空創造出來的。商業模式才是這部分需求的第一生產力,而不是技術和產能。
這就是後世《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論述的「長尾效應」的威力。
網路和資訊的集中,能夠把原先因為供給和需求都太少、太分散而不值得被滿足的商業機會,促成起來。
就像如果一座小城鎮只有10萬人口,
第659章 梅花香自苦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