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讓袁樹勛覺得士兵譁變是迫在眉睫。
「大人,如果鹽政改革能夠持續,官鹽的銷量能夠上升的話,糧餉還是有所保證的。」陳文強率先說到了鹽政的事情,就等著袁樹勛最後表態。
綱法得以推行的前提是鹽銷區的劃分與引額的分配。為保專商引岸的推行,清代牢牢確立了鹽產區與鹽銷區的一一配套。按照規定,一旦鹽銷區劃定,產區與銷區之間就形成一種固定的關係,鹽商只能在規定的鹽場買鹽配運,按規定的路線轉輸,然後在規定的引地銷售。否則,即以私論,「凡將有引官鹽,不於拘該行鹽地面發賣,轉於別境犯界貨賣者,杖一百。知而買食者,杖六十」。這就是清代產鹽與銷鹽的基本態勢。
從食鹽的頒引、征課到產運疏銷,鹽務衙門均有「分治其事」之權。還應指出,除鹽務衙門外,地方行政官員也有疏銷鹽引、核定鹽價、緝查私鹽的責任。特別是在通商疏引方面,上自督撫,下至州縣衛所,責任更為重大,所謂「征課為鹽官之專責,而疏引緝私,則地方有司亦與有責焉」。
為與綱法體制相配合,鹽商組織對鹽務管理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鹽區的鹽商組織稱謂不一,兩淮稱為「鹽商公所」,山東稱為「商司」,河東稱為「商廳」。各鹽商組織的主事之人,兩淮、兩廣稱為「總商」,兩浙稱為「甲商」,山東稱為「綱頭」、「綱首」,河東稱為「綱總」、「值年」,一般由財力雄厚的大鹽商充當。儘管稱謂不一,其職能卻大致類似。
而清代的鹽商報效大致可分為軍需報效、助賑報效、助工報效和備公報效幾種。經過承平時期的長年積累,鹽商資本迅速膨脹,得以更大規模地投入到報效中來。
在得到大量報效的情況下,清廷亦採取各種措施,來保障鹽商得到更多的實惠,如加斤、加價、豁免、緩徵等。但在大量報效、浮費加大、私鹽衝擊、鹽商夾帶及官吏貪污等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鹽區的運鹽成本仍然穩步增加,導致即便在盛世時期,很多地方也開始出現官鹽滯銷、鹽引積壓的局面。
而由於受滯銷、浮費、走私等因素影響,導致政府、商人、民眾這三者的利益均受到不同程度損害。政府鹽課無著,商人紛紛倒閉,民眾違法食私,獲益者卻為鹽梟與不法胥吏。又因私梟作為一種有武裝、跨數省的販私集團,往往與綠林或會黨相結合,更成為社會治安的巨大隱患。
正因為如此,陳文強才要排除阻力,改革鹽政。而很多官員也深悉其中積弊,包括前兩廣總督張人駿,把鹽務交給陳文強,也是希望他能一改鹽務敗壞之局,為地方增加收入,為西南提供糧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