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這事兒一打岔,周至那邊的隊伍又排上老長,喝了兩口水,周至就趕緊加快進度。
應該說現在大家對權威們都比較認可,周至雖然年紀小,但是剛剛的表現堪稱可圈可點,因此也沒有後世常見的「國寶幫懟專家」的情節發生。
而且專家們也不自高崖岸,遇到有困惑的地方還相互進行交流探討,也不避諱前面的藏寶者,絲毫不擔心因此而權威受損。
不過這種值得探討的物件極少,剛剛遇到的魏紫熙畫作和之前的孔雀藍釉小膽瓶,就算是今天遇到的精品了。
其餘的大多數還是些稀奇古怪但價值不高的東西,還有更多的就是家裡當做日常使用的餐盤碗盞。
還別說,這些東西裡頭也真有不少的傳世品,雖然不屬於官窯,但是清三代的民窯也不算是罕見,價值現在也可以從幾百到幾千,要是拍掉,足夠改善一家人幾個月的生活。
「這個東西叫途利,為什麼叫途利?就是利於旅途的意思,類似與現在的美容美甲套裝。」周至拿著一個東西給對面一位老奶奶解釋:「後來就成了婦女常用的工具外加裝飾,你看這裡是個扣子,可以扣在衣服的鈕扣上,下面是條鏈子,鏈子連著一個銀筒,這個銀筒是用來放針的,底下又是一條鏈子,鏈子連著一個銀幣,銀幣底部開幾個孔,分別又是幾條鏈子,連接掏耳,牙籤,剃甲刀,鑷子,你這個還連有一個頂針,戴在手上做針線的時候肯定很好看。」
「奶奶你這個是銀的,跟我外婆的那個差不多,好好收著,將來留給兒孫吧」
「肘子肘子,過來看看!」另一邊老王手裡拿著一個小瓷器,對著周至喊道:「來斷斷這是啥。」
周至走過去一看,卻是一個瓷器,瓷器有一個底座,底座上方有兩個小容器,容器一方一圓,高約兩寸許,瓷器還有兩個蓋子,一個蓋子有銅錢紋的孔,一個蓋子是平裝。
整體是豆綠色釉,龍泉窯特徵明顯,再翻看了一下底胎,質地細膩堅密,有一種油潤感:「乾隆的東西。」
「我也說了,乾隆的東西,可這玩意兒是啥?這位先生說是印章盒,我覺得不對。」老王兩手戴著袖套,鼻樑上夾著圓眼鏡,戴著青呢的「幹部帽」,還是工美老師傅的標準打扮:「你覺得呢?」
周至笑了:「印章盒就沒有用瓷器做的,一般都是竹木。你們想啊,印章一般都是金石所作,瓷器又堅硬,硬要把兩者往一處湊,很容易就磕碰傷了,是不是這個道理?」
「那這個東西叫啥呢?」對面拿東西來鑑定的是一位老先生,也是一臉的書卷氣,看樣子性格是挺較真的那種。
「這個叫雙斗。」周至說道:「古代書房文具的一種。」
說著一指帶孔圓形容器那邊:「這個是蠟斗,用來裝文書封蠟的。」然後指向方形容器那邊:「這個是糊斗,裝漿糊的。」
「這兩樣,還是當年書房常用器物?書信封蠟好理解,這漿糊」
「其實漿糊用得比封蠟要多。」周至解釋道:「糊斗為文房中盛糨糊之器,加蓋以防鼠竊。明屠隆《考盤餘事》中載:"糊斗有銅質、陶質材料製成。有酒杯式、帶足長桶式等數種,今無此製作"。」
「到了清代,糊斗和蠟斗又開始進入文房,古人的書都是線狀,紙質裝訂和現在的書籍不可同日而語,經常都需要修理。」
「而日常臨課,創作,書信往來占據相當一部分的時間,經常都要用到漿糊。」
「普通信件用信封漿糊比較多,比較重要的才用葵箋寫了,封在詩筒里,拿蠟封了讓僕從傳遞。」
「原來是這樣啊」老先生恍然大悟:「老輩人說這是印章盒,我就
覺得要是印章盒的話,對印章的大小和形狀都限死了,古代讀書人一輩子不可能只用一方一圓兩枚印章,至少都是七八枚十幾枚,今天算是解了疑惑了。」
「是啊,不能小看漿糊,在古代,漿糊的製作也是非常精良的,配得上這樣的瓷器。」
「要先洗去麵筋,沉澱出澱粉,再用蘿蔔水熬煮,熬煮的時候要加入明礬,中途加入冰片,最後加陸香粉而成。」
「這樣得到的漿糊芳香撲鼻,粘度可以用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