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都城,新田,晉宮大殿上。
此時,吳國的典客伯噽正在遊說晉君與晉國六卿。
晉國現在的國君是姬午(晉定公),六卿則為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
現在,六卿分別是荀寅(中行寅)、趙鞅、韓不信、魏侈、范吉射、荀躒(智氏)。
晉國六卿已經存在一百多年。
當年,晉文公回國後建立三軍,每軍各設一名將、一名左,按地位高低分別是中軍將、中軍左、上軍將、上軍左、下軍將、下軍左,稱為三軍六卿。
晉文公一度增加新上軍、新下軍,晉襄公時恢復三軍六卿。
到晉景公擴為六軍十二卿,晉厲公時合併新中軍、新上軍、新下軍為新軍,晉悼公時恢復三軍六卿建制。
晉平公以後,六卿被智氏、范氏、中行氏、嬴姓趙氏、韓氏、魏氏、六家把持,之後六卿特指這六個卿家。
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對內協助晉公管理國家軍事、政治,對外「尊王攘夷」,抵禦戎狄、南蠻的入侵,捍衛華夏文明。
晉國的政治格局屬於君權旁落,六卿輪流坐莊,把持國政。
所以,伯噽要遊說晉國聯合中原諸侯伐楚,或自己出兵伐楚,首要之務是說服晉國的六卿,至於晉公姬午,話語權著實不大。
「敝臣,吳國典客伯噽,參見晉公!」
進入大殿之後,伯噽就不卑不亢的朝著陛台之上,正襟危坐的姬午躬身行禮。
「貴使不必多禮。」
姬午擺了擺手,忽而好奇的詢問道:「貴使,這典客是何官爵?」
「回稟晉公,我吳國改官制,與中原諸國有所不同。典客,掌諸歸義蠻夷,邦交之事宜!屬三公九卿之一!」
聞言,姬午訕訕一笑,道:「原來如此。貴使之官爵,等同我晉國上大夫矣!」
「不知貴使此來,所為何事?」
「不瞞晉公,敝臣此來,是為敘晉吳之好,代吾君上朝拜晉公矣!」
敘好?
朝拜?
這倒是讓姬午頗為意外的。
眾所周知,吳國是被晉國扶持起來,專門對付楚國的。
晉國的計劃十分成功,至少在晉國的扶持下,原本偏居於東南一隅,落後貧困的吳國,一躍成為能跟楚國相抗衡的軍事強國。
但,自吳王壽夢之後,吳國歷代君王都少有遣使與晉國交流,更何況是朝拜?
在別人看來,吳國是晉國的小弟,實際上吳晉之間只有盟約關係,若無大事的話,兩國是鮮有往來的。
正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所以姬午知曉,這次慶忌遣使伯噽入晉,一定是有事相求。
「吾君上,感念於貴國先君景公之恩德,許我吳國巫臣,饋贈戎車士卒,傳授陸戰之法,遂得西破強楚,於江南有立錐之地!方有今時今日之吳國!」
「是故,吾君上托敝臣,回饋晉公金一千兩,玉璧一對,犀牛皮十張,稻米一萬石!請晉公笑納!」
伯噽再一次朝著姬午躬身作揖道。
聽到這話,姬午臉上的笑意愈發的濃厚,環視四周,看了看坐在陛台之下的六卿,說道:「吳國當真富足矣!吳君一出手,就是一千兩黃金,如此厚禮,寡人卻之不恭。」
「貴使,請代寡人向吳君問好!」
「敝臣一定轉達。」
在中原諸侯的面前,尤其是在晉國的君臣面前,自號「吳王」的慶忌,也只能被稱之為「吳君」。
因為吳國是周天子冊封的吳子國,屬於子爵,而晉國則是姬姓根正苗紅之故,是公爵。
這爵位之差,甚是懸殊。
所以伯噽為了避免失禮,不能將慶忌稱之為「我王」,而是「吾君上」。
向晉公敘好,這是慶忌先前交代過伯噽的。
吳晉兩國的宗室,都是古公亶父一脈,可謂是同宗同源。
只不過,晉國傳承自周武王姬發,其立國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
而吳國傳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