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和墨的發明,使得讀書人不僅能讀書還能書寫。
不必像刀筆時代那樣需要一個刻寫匠隨時侍候,而且更方便記錄自己的思想。
得益於慶忌的大力推廣,毛筆和紙張在吳國,乃至於華夏諸國盛行,掀起了一股潮流。
但是,書籍的流通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這個時候,別說是活字印刷術,就連凋版印刷術都沒有出現!
所有的書籍,基本上都是手抄版。
慶忌依稀記得活字印刷術的過程,所以在第二天,就開始在宮中搗鼓起來。
「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
「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必須排好,這樣交替使用……」
慶忌指揮著寺人、宮女,開始忙碌起來。
這樣的活字印刷術,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
不過,慶忌這般辛苦,還是受益匪淺的。
造紙術、印刷術的推廣,毫無疑問會進一步提高吳人,甚至是華夏人的文化水平,讓天下增加許多讀書人,而減少一些文盲……
這一次慶忌將活字印刷術發明出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要知道,紙張的普及與印刷術是有聯繫的。
歷史上,直到隋唐時期才真正普及紙張,那個時候印刷術相當的成熟了,三國時候還只有少數地方使用紙張,大多還是用的竹簡。
漢到三國時期,那時候的紙張貴的跟帛一樣,沒辦法普及。
洛陽紙貴?
並不是。
紙是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而成的。
能有多貴?
工藝能有多繁瑣?
這個時代的紙,已經被吳國大量製造出來,並推廣。
但是,紙沒有竹簡那樣厚重,就遭到了季札、孔丘、文種等名士的嫌棄。
總而言之一句話——
逼格不夠!
而慶忌必須要改變這一現狀。
造紙術和印刷術,那是相輔相成的!
將印刷術發明出來後,慶忌就頒布了一道詔令。
凡是官府的文書,需以「硬紙」為書寫工具,一律不得使用竹簡……
慶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上行下效,進一步推廣紙。
反正,對於吳國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天下所有的紙張,基本上都出自於吳國。
市場上有些粗製濫造的紙,是在彷制吳國的紙,但是質地上遠不如。
而印刷術被發明出來後,第一本被印刷出來的書籍,就是朱蒂撰寫的《西域圖錄》。
慶忌期望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天下諸國對西方濃厚的興趣。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子,崇尚的是跟孔夫子一樣周遊列國。
以前他們是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只以為天下九州,莫過於此。
想必,這《西域圖錄》兜售出去,一定會掀起一股士子西行的熱潮。
……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十二年,即公元前502年,農曆十月。
吳國五千人的西行商隊,正在金陵城外,整裝待發。
偌大的金陵城,基本上是萬人空巷。
當地的黎庶,不論是達官貴人也好,販夫走卒也罷,都紛紛出來送別這支充滿開拓性的商隊。
有很多人不理解,慶忌為什麼會派遣一支如此龐大的商隊,不遠萬里的前往西方做生意。
不過,慶忌相信,要不了幾年,天下人就一定會知道他的良苦用心。
這支商隊中,以慶忌的妃子朱蒂為首,有商賈、士子、精兵強將,但基本上都是一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他們有衝勁,敢打敢拼。
一車又一車的貨物,已經橫陳於官道之上。
整整五千人的商隊,都組成一個偌大的方陣,等候著自己的君王檢閱。
「大王萬年!吳國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