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也,尤其是從金陵遠遠的遷到郢都或者宛城,恐怕吳國的臣民都會有所異議。」
「此為國本,妄動國本,怕我吳國有肘腋之疾,日後更有累卵之危!」
「……」
公子熙所說的這一番話,也不無道理。
實際上,這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哪怕是慶忌,都一時之間很難取捨。
「父王!」
公子恆立即反駁道:「金陵固然有王氣,龍盤虎踞,坐控江淮,卻偏居於東南一隅之地。」
「若一直定都於金陵,兒臣唯恐我吳國的霸業僅限於南方,而非天下!」
「宛城、郢都的地理位置險要,且依山傍水,有形勝之地,進可攻,退可守。」
「若遷都於郢,則我吳國可居於全國之中心,使直道、馳道,甚至是水網漕運四通八達,不拘於一格,讓吳國各個郡縣的有異心,不敢輕舉妄動!」
頓了一下,公子恆又道:「再者說,郢都原本便是楚國的王都,有天然的王宮要塞,不必吳國興建多少工程,修繕一番,便可入住。」
「若遷都於宛城,則我吳國可更進一步,接近中原,聯合宋、鄭、魯、衛等中原諸侯,與晉國爭霸,為大吳成天下霸主,奠定根基!」
「請父王三思!」
公子恆的遠見卓識,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
遷都於宛城,或是遷都於郢,對於吳國而言,大有裨益。
只是這其中的弊端,其中的風險也不少。
想當年,慶忌謀求中原爭霸,進擊到周王室的王畿之地,與鄭國的時候,范蠡曾一度勸說慶忌遷都於宛城。
不過當時慶忌權衡利弊之後,並沒有採納范蠡的這一主張。
而今故事重提,如之奈何?
要知道,天下大勢是會改變的。
而今的吳國,早已經不是昔日的吳國。
不論是爭霸天下也好,還是要穩固故楚之地,吳國都必須要強有力的鎮壓住原本楚國腹地的黎庶。
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大王,臣以為恆公子所言極是。」
站在一邊的治粟內史范蠡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金陵作為我吳國的王都,承載了大吳十餘年的國運,足矣!」
「而今形勢所趨,吳國之大敵,心腹之患,是為晉國,已非其餘國家。」
「是故,臣以為大王當從恆公子之主張,遷都於宛城,鞏固國本!」
「……」
孫武、伍子胥、陽虎三人,都不禁深深地看了一眼范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