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又繼續為一眾吳軍將領介紹道:「現在,我大吳在鄴城、漳水一線,聚集了三十萬步騎。」
「不算邑兵,中原的潁川、三川、河東、上黨,以及故趙之地,我大吳有戰兵十六萬人,大半屯於吳魏邊境,以及吳韓邊境,以備不測。」
這一次吳國動輒大戰,出動的兵力是前所未有的眾多。
邑兵的戰鬥力較差,而且屬於臨時徵召起來,有的是本地人,對吳國的歸屬感不高,所以不計其中。
吳國現在還能舉國之兵,百萬人馬進行作戰。
但是,何苦來哉?
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列國必然不會給吳國這種時間。
公子章站了出來,朝著帥位上的慶忌躬身行禮道:「父王,兒臣以為,為確保此戰勝利,我大吳應舉國之兵,傾盡所有,儘可能的徵召更多的兵員奔赴前線。」
「不妥。」
還不等慶忌說話,伍子胥便反駁道:「且不說時間上來不及。負責後勤補給的隊伍,勞役根本不夠,倉促集結人手,可能會鬧出亂子,適得其反。」
「再者說,若舉國之兵,我大吳目前並沒有那麼多的人力投入到糧道當中。運糧困難,會成為我吳軍的一大短處。」
伍子胥所言,不無道理。
打仗,尤其是這種規模的大戰,並不是說只要戰兵,輔兵以及民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要是後方沒有足夠的民夫,保證糧道不絕,把糧秣輜重源源不斷的送到前線,戰事就無法進行下去,吳軍也會不戰自潰。
百萬大軍?
那會需要多少的民夫押運糧秣輜重?
至少要兩三個民夫,負責押送一名前線士卒的口糧,以及補充武器裝備。
這還是鄴城距離關中不遠,倘若是勞師遠征的話,吳軍後方就需要三名到五名民夫來押送糧秣輜重。
別的不說,現在前線的三十萬吳軍,背後負責押送糧秣輜重的民夫(基本上是崑崙奴),就超過了六十萬人!
這麼多的人力,每天人吃馬嚼,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因為吳國的疆域十分廣袤,方圓縱橫上萬里,從各個郡縣調運糧秣的話,天南海北,肯定需要很長時間,以及很多的人力轉運。
吳國現在有三個大糧倉,一個是蜀郡,一個是吳郡,一個是南陽郡。
南陽郡靠近中原,糧食轉運不難,只是滅趙之戰,為了養活那麼多的軍隊以及趙軍戰俘,幾乎把南陽郡多年來的積蓄消耗一空了。
所以,現在吳國能指望得上的,還得是吳郡以及蜀郡的糧食。
關鍵是吳郡與蜀郡距離中原路途遙遠,需要許多人力運輸。
「大王,臣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田穰苴站了出來試探性的問道。
「但說無妨。」
「五國聯軍的總兵力,是我吳軍的兩倍有餘。雖說打仗,兵貴精,不貴多也。然,若能以優勢兵力與敵軍一戰,必可致全勝!」
田穰苴朝著慶忌躬身行禮道:「既然兵馬糧草徵調不易,大王何不就近徵調?」
「屯於河東、潁川,負責防範韓魏兩國的軍隊,至少是十萬人。」
「大王可強令韓魏兩國出兵助戰,至少一國五萬兵員,再加上河東、潁川兩郡的大軍,共計二十萬人馬,奔赴鄴縣。」
「糧草方面,大王也可向韓魏兩國借糧或購糧。」
「韓魏兩國的國庫倉稟雖已貧乏,民間的商賈卻多囤糧,想必一定能解我吳國大軍的燃眉之急。」
此言一出,一眾將領們都不由得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韓魏兩國被吳國壓榨得非常厲害,窮得已經揭不開鍋了。
但,只是國家窮,貴族商賈依舊是有錢有糧的。
「大王,臣以為不妥。」
伍子胥反駁道:「韓魏兩國的君臣本就是首鼠兩端之輩。現在五國聯軍來勢洶洶,伐我大吳,韓魏兩國何不想分一杯羹?」
「一旦大王強令韓魏出兵助戰,並在民間大肆購置糧食,且撤去防範韓魏兩國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