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加州理工13號宿舍的8個人還在商討公司職位、以及每個人負責工作內容的時候;遠在俄羅斯的一家金屬鈦加工廠,卻是一副歡天喜地的局面。1000萬美元的訂單,一下子讓工廠庫存減少並且直接變成錢。
雖然都知道金屬鈦是航空航天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幾乎世界上所有公司都搶著要,可現在因為一些政治關係;以及來自外部和內部的競爭關係。使得俄羅斯境內很多金屬冶煉廠的日子都不好過。
金屬鋼鐵產業是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支撐著整個工業的骨架,即便是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金融業不斷發達的今天;金屬鋼鐵產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
在上個世紀兩次世界期間,哪個國家能生產出更多的鋼鐵,意味著勝利的把握就多一分。
在整個冷戰時期,蘇聯雖然有些工業部門不如西方國家;但是在鋼鐵、以及其他有色金屬的產量方面,絕對可以笑傲對手。
蘇聯面積廣闊,素有資源大國之稱,它不僅能做到鐵礦、鈦礦、錳礦和煉焦煤完全滿足本國煉鋼需求,還能大量出口;這在當時世界主要產鋼國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蘇聯時期,境內鐵礦石的探明儲量達1100億噸,占到全球的三成;至於鈦礦,更是可以占到全世界一半的水平。70年代末的巔峰時期,蘇聯商品鐵礦石年產量達2.4億噸,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上煤炭儲量最豐富的國家,總產量常年保持世界前二,其中煉焦煤產量1.8億噸,除去自用外,還向歐洲、rb等國出口。此外,蘇聯冶煉合金鋼所需的鉻、釩、鈦等合金元素的蘊藏量也非常豐富。
從鋼鐵產業布局來看,蘇聯鋼鐵廠多靠近原料和燃料動力基地;例如蘇聯時期俄境內的的馬鋼和烏克蘭境內的沃羅格鋼鐵廠是蘇聯最大的兩個鋼鐵廠,年產量都在1200萬噸以上。其中馬鋼年產量達1500萬噸,為當時世界之最。除了上述兩地,位於庫克斯科鐵礦的新利佩茨克鋼鐵廠、頓巴斯和庫茲巴斯產煤區創辦的鋼鐵廠;年產量也在500萬噸以上。
1971年蘇聯的鋼鐵產量達1.2億噸,超越美國的1.1噸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當時的另一個鋼鐵生產大國rb的產量只有8800萬噸。到1982年,蘇聯鋼鐵產量1.47億噸,美國不升反降,跌至7400萬噸,這是兩國鋼鐵產量差距最大的一年。
在80年代,蘇聯年產量在300萬噸以上的鋼鐵廠有16個,建成了具有全蘇意義的五大鋼鐵工業基地,烏克蘭、烏拉爾、中央區、西西伯利亞和北哈薩克斯坦;它們同時也是蘇聯最重要的五大工業區,每年的鋼鐵總產量在1.5億噸以上。
從1978年鋼鐵產量超過1.5億噸到1991年蘇聯解體的13年時間裡,蘇聯鋼鐵產量最低也在1.44億噸,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1991年底,蘇聯解體。解體這一年,蘇聯15個加盟國的鋼鐵產量累計為1.33億噸,雖有所下降,仍位居世界之首。當年華夏鋼鐵產量為7100萬噸,儘管奮起直追了近40年,同蘇聯的差距甚遠。
不但是華夏,橫向比較看,美國的鋼鐵產量在8000萬噸,rb為1億噸、德國4000萬噸,資本主義世界三大強國的鋼鐵產量都追不上蘇聯,可見其底蘊之厚!
繼承大部分蘇聯遺產的俄羅斯,金屬冶煉行業的產能依舊可以傲視群雄。但是當年為了平衡,在其他加盟共和國也興建了不少鋼鐵廠。之前都是一家人,那麼一切都好說;還可以按照計劃來,聯合起來抬高價格。
可現在不要說親兄弟,有些國家連堂兄弟都算不上;怎麼還會為了照顧外人,自己吃虧。加上西方國家有意打壓,各個鋼鐵廠處境可想而知。
大工廠還能得到國家一些政策傾斜與補助,其他小工廠;可就沒有那麼好運。從計劃經濟一下子轉到市場經濟;很多人並沒有那麼快適應。開源節流,是讓一家企業起死回生的不二法寶。但是光靠節流肯定不行,開源才是關鍵。
沒有營收,那麼企業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