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也罷,紅薯和土豆也罷,甚至雙季水稻也罷,就算雲朝試種成功,想推廣開,都離不開崔縣令的配合。
而在此之前,雲朝並不想把消息泄露出去。
相對於現在麥子畝產不過一二石,水稻畝產不過三石左右的產量,你突然和別人說你有畝產近百石的糧食,只要未曾親眼見過的,大抵都會當你得了失心瘋。
而且,就算崔縣令也是個腦d開的比較大的人,相信了她,可未曾親眼見那些糧食從地里收上來,未曾親眼看著所收的糧食過稱證明產量,崔縣令是絕對不會在整個盱城縣推廣種植這些新品種糧食的。
這不只是因為他關心自己頭上的烏紗帽,還因為,崔縣令至少是個對百姓負責的父母官,他不可能拿全縣數萬戶百姓的一年的口糧開玩笑。那是人命!他賭不起,更不可能去賭。
所以只能讓崔縣令親自參與秋收。親眼看看這些新品種糧的產量。如此,哪怕推廣種植還是有風險,這可一點風險,他值得去冒。
賭贏了,整個大齊的國力都能再進一層,一畝地增加三倍的產量,一年相當於從前三年的收成,如此經營上十年二十年的,大齊的財富,會是一個怎樣驚人的積累?這十年二十年,便相當於近百年的積累啊。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國泰民安的基礎之上的。
這是國家朝庭大齊百姓的利益。於他個人,從此亦是青雲直上官途坦蕩。
當然,雲朝要送他的,也正是這一條青雲路。
原本以崔縣令寒門仕子的身份,哪怕政績不差,可官場上無助力,朝庭上無根基,他便是再努力,運氣好的話做到五品的一品知府,怕也就頂天了。
但有了這份潑天的功勞,又給自己找了個夠硬的後台,他還會止步於知府這一級嗎?
別的不敢說,雲朝至少能保證,三年後清江府知府任滿,這知府的位置,崔縣令便足可以爭一爭。
而且新品糧試種的事情,天啟帝那裡是掛了的號的。崔縣令參與進來,便是在天啟帝那裡也掛了號。他這個七品知縣,乘著新品糧的東風,已非尋常的五品知府可比。
更何況,雲朝要送他的,可不只是新品糧的功勞。
清江府,可是雲朝自己的封邑。
雲朝對清江的規劃,是從交通到經濟到農耕到環境到教育全方位的規劃。崔縣令在盱城縣明年任滿,有了新品糧的試種,哪怕別人趕他走,想必他都不會走,如此肯定是要在盱城縣聯任三年。等到再三年任滿,雲朝也會想辦法把他推上清江府知府的位置上。這至少又是三年的時間,如此六七年,雲朝不信自己不能把清江府建設出一定的氣象來。當然,其實能給她十年二十年的時間更好。只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雲朝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消耗,盱城縣,清江府,是她自己的地頭,在這裡做任何事情,事半而功倍。
所以雲朝需要清江府的行政官員是自己人,她無法把燕家的人弄到清江府來主政,那麼崔縣令就成了自己最好的選擇。
好在崔縣令是個聰明的,手段能力也不缺,他同樣也需要同燕家結盟。如今雲朝的身份一出,燕家之外,他還得了雲朝這麼一個直達帝聽的強大後台,他和雲朝怎可能不一拍即合?
只要不是謀反的事情,雲朝都相信,崔縣令會給她提供所有他能提供的方便。
對雲朝來說,他需要一個能配合自己的地方行政官員。而對於崔縣令來說,雲朝和燕家,可能是他這輩子惟一的,也是最好的機遇。
雲朝笑著對燕展晴道:「雖還未秋收完,可種的這些新品種糧,五叔心裡是很清楚產量的。這些新品種糧如何重要,我便不說了,可想順利的推廣開來,讓百姓們兩季能多收些糧食,日子能過的更好些,朝庭的兩稅能多收些,國庫能充盈,百姓能富足,想做到這些,卻不是說推廣,就能順利推廣開的。這世上有多少好東西,是只為一些人的一已自私,而泯然於世的呢?別的不說,這些東西其實沿海州府,民間是早就有人種了,我們家並非頭一個種,然而這樣的好東西,何以未曾得到推廣和重視?難道大家不知道這是好東西嗎?不過是有心想推廣的,沒有這能力,而有能力的,未必會看到這些高產糧,又或者,是一旦推廣,便會觸及到某些人的利益罷了。崔縣令雖
第九百六十三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