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往年,第七十二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分蛋糕的意味更加濃厚,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能夠拿到超過四座以上的小金人,看似最為成功的《美國麗人》,卻在最後關頭,丟掉了重中之重的最佳影片。
以往某部電影稱霸奧斯卡的時候,會招來媒體的猛烈抨擊,這種分豬肉的做法,同樣也會引起輿論的批評。
說簡單一點,媒體才不在乎拿獎的是誰或者某部電影能獲得多少獎項呢,他們想要的只是炒作的話題,只要能吸引眼球,號稱代表公眾聲音的媒體,既可以把獲獎者捧到天上,也可以把他們扁的一文不值。
一般情況下,未獲獎的失意者們,不但不會受到抨擊,還能贏得不少同情分。
如果這個失意者是頒獎典禮前的熱門之一,本身又在全美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那過後媒體上肯定會出現一片為他鳴不平的聲音。
「能決定奧斯卡表演獎歸屬的評委們,從來就沒喜歡過年輕人,這一點從他們對待瑞恩的態度上就可見一斑,他們寧願把最佳影片頒發給詹金斯影業,以作為安慰,也不想讓奧斯卡誕生一個年僅二十歲的最佳男主角。」
「學院宣稱在進行年輕化改革,改革的效果是什麼?或許他們不會承認,但不得不說學院的核心組成人員,一直保持著『老派』的作風,沉醉在曾經的黃金年代中不肯清醒,在他們眼中。瑞恩還年輕,可以繼續等下去。為此他們甚至對這個年輕人的優點視而不見!」
「細數好萊塢過往的歷史,我們不知道誰在二十歲時就做到了瑞恩的成就,連續四屆最佳男主角提名,創作和出演的影片打破了所有能打破的票房紀錄,年紀輕輕卻顯得踏實老成,一直以來保持著敬業的精神和超出年齡的擔當!」
「這些評委們真的看不到嗎?那個遊走在廢墟里的波蘭藝術家真的無法打動他們?還是說他們習慣性的選擇了無視?」
「在奧斯卡評委70%超過60歲的狀況下,年輕人想要拿到重量級的獎項難度可想而知,一群出生於四五十代的人。他們所看重的榮譽當然不會包含英俊和年輕,額頭上刻滿的皺紋和兩鬢髮白的頭髮,才是他們的最愛!」
「儘管這樣的建議有些離譜,但我們還是要說,『瑞恩,暫時離開奧斯卡吧,還是等三十歲以後再來爭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否則。哪怕你在電影方面獲得了超越年齡般成熟的成就,也無法站在電影界的塔尖上,因為決定性的因素不在電影和角色本身,而是你再努力都無法彌補的年齡』!」
《洛杉磯時報》把抨擊的矛頭指向了學院的陳舊和保守,他們的言論在媒體發出的聲音中,很具有代表性。
「在生於1970-1980段的年輕男演員中。瑞恩絕對是演技最出色的人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出色的那一個,他在《鋼琴家》中的角色令人吃驚,將角色惶恐不安、又具有爆發力的特點細緻的表現了出來,他的確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演員。總能夠提供出令人信服的表演,奧斯卡沒有選擇他。只能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紐約時報》的言論相對平和一些。
至於粉絲的反應,或許是連續四次在最佳男主角上失禮,大多數粉絲也開始習慣了,雖然在網絡上謾罵學院的人不在少數,卻沒有發生去年那樣的抗議事件。
當然,瑞恩讓經紀團隊,在奧斯卡結束後的第一時間,就把寬慰自嘲的言論發布在了個人網站上面,也發揮了不少作用。
畢竟媒體上面很多抨擊和同情的言論,跟他的公關都脫不了關係,如果現實中和網絡上再出現大規模的抗議,很可能就會適得其反,引來學院的不滿和反感。
輿論要把握好度,瑞恩深知這一點。
他只是想讓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記得,你們過去四年已經欠了我很多了……
這些事情,瑞恩全部交給了自己的身後的團隊去處理,經過了數年的磨練,他們清楚其中的度該如何把握,而他本人,從英國回來後,就把大部分眼光集中在了納斯達克股市上面,能親眼見證美利堅又一個黃金時代的結束,絕對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或許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的影響,每到世紀之交或者新千年來臨之時,西方社會特別是自由主義思想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