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放歌也挺有感觸的,「看來我們生在中國還是幸運的……」
用周秀英的話來說,她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這輩子就跟聲樂歌劇死磕到底了,臨老的時候,更是不會更改初衷。
錢菲菲也說,「大劇院雖然運營也不容易,但比起國外的這些歌劇院,情況卻是好了太多太多。只是這樣的環境下,難免有些兔死狐悲的感覺。」
席晚晴卻讓大家看得長遠些,「我們國家的經濟搞得好,人口眾多,有這樣的市場,也不愁在古典音樂界闖出更大的名聲。我們有周先生以及一大批優秀的學生,還有像秦放歌這樣的音樂天才。感覺冥冥之中也註定著我們將會在古典音樂崛起,假以時日,說不定還能引領古典音樂復興的風潮。」
周秀英錢菲菲她們也都點頭,一番感概之後,大家就還是回歸主題,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中國歌劇界,為國家大劇院以及秦放歌,爭取到更多的好處。
一部歌劇想要在歐洲演出,耗費自然是巨大的,光是歌劇演員們,交響樂隊以及合唱團的住行,就是一筆相當龐大的開支。還有舞台道具服裝等,都是需要運到歐洲這邊來的,重新製作的話,開銷會更大。
但現在國家大劇院在秦放歌身上已經嘗到了甜頭,也有信心搞這樣的巡演。光是秦放歌參與演出的票房收入,基本就能和排練以及演出這不歌劇的成本持平了。當然,是指在國內演出,國外演出的話,肯定不能指望門票收入回本,那不現實。
主要還是出國彰顯中國歌劇界的實力,這不光是周秀英的心愿,也是國家大劇院以及國內歌劇界共同的想法。
硬要說是裝土豪顯擺也不為過,誰叫現在有這樣的資本。
錢菲菲她們有很多和國外歌劇院合作的經歷,但基本都是大家一起聯合製作,也就是雙方各出一些人員,包括歌劇演員,指揮,舞美服裝燈光設計等等,基本也就是中國歌劇界向國外同行取經。
在經濟以及歌劇界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國外的這些歌劇同行,都挺樂意接受這樣的合作。
這部《唐璜》就不一樣,全班使用的都是中國歌劇從業者,從導演到指揮,歌劇演唱家到交響樂團合唱團,以及幕後的舞美燈光服裝等設計都是如此。可以說除了歌劇形式是西方古典歌劇外,其他都是國產的。
此前,這樣全部由國人獨立製作的歌劇也不少,但無一例外,都是中文歌劇,在國內演出還不錯,畢竟接地氣,觀眾聽得懂。到國外的話,也就跟國外歌劇到中國演出,對觀眾造成的困難一樣,語言不通,理解障礙。
國家大劇院以及其他歌劇團體也有組織過去歐美日韓巡演,效果並不如預期那麼好。當然,周秀英她們更是深知其中內情的,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行為肯定是有的。門票不像報道中那樣全部售空,座無虛席,國外觀眾接受起來,也需要一個過程。
秦放歌這部歌劇《唐璜》,占了題材以及語言等方面的便宜。西方人皆盡知的花花公子,也是情聖唐璜,用義大利語演出,國外觀眾基本都能聽懂,接受程度也會更高。
錢菲菲甚至都說了她們大劇院打算用的宣傳口號,「中國部原創西方歌劇《唐璜》……」
秦放歌聽了後覺得挺囧的,可其他幾個人都覺得沒什麼毛病,估計到時候就會這樣進行宣傳。這也能充分說明他這個天才對西方音樂的理解比較深刻嘛!尤其對比現在一代的西方作曲家,高明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不是?
這些事情他也就聽聽而已,宣傳什麼的,都是需要有些噱頭的,對此他也早就習以為常,沒搞假清高那套。
錢菲菲也說了,這次和羅馬歌劇院的合作應該會比較順利。
何雄表示贊同,「以前聯合製作歌劇的時候,那才叫一個麻煩!光是談判,沒有十天半個月的功夫就絕對拿不下來。其實也都是利益的糾紛,連著哪裡製作服裝都要討論好幾天的,更別說用哪些演員,薪酬如何,彩排行程如何安排等等,真的一個頭兩個大!」
周秀英也知情,「確實,最辛苦的就是你們法務部門的,各種合同擬得,又經常要改,每天都沒睡什麼好覺。」
「這次的情況就不一樣,我們全班製作,就相當於借下他們的場地演出而已。七月八月的時候,也是歌劇演出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