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每年的財政赤字高達將近400萬兩,這簡直就是一個無比驚人的數字。要知道一年下來,朝廷上手的白銀,實際上也才五六百萬兩。
「朝廷連年財政赤字,即無錢糧投入水利修繕,也無錢糧賑濟受災百姓。以至於北方農業衰弱,百姓顛沛流離。若非天家內帑每年撥款補充朝廷財政,我大明便已因為錢糧耗盡而亡國了。」
「大明工商繁榮,可謂十分富庶。然朝廷稅收卻連年減少,自古以來皆未有如此怪誕之象。若是朝廷加征田賦,農戶本就因為水利年久失修、天災頻繁而窮困,豈不揭竿而起,天下頃刻則亂。然若稅收持續減少,朝廷更無錢糧修繕水利、賑濟受災百姓。正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方能自強不息(循環之意),人之道損不足而俸有餘,則人不能天齊眉,百年則亡陽壽終。如今天下商賈坐擁巨利而不納稅,自古未有如此離奇之象,亦是損不足而俸有餘也!天子即乃順天承運,則天之道不可違也,徵收商稅乃是順應天意之舉,有何不妥?」
此番言論一經見報,頓時引起民間強烈的討論。
一些百姓這才明白,原來大明這麼多年,全是靠內帑的財政進行支撐,同樣也發現朝廷真的是沒錢,窮得幾乎叮噹響。
其中不乏聰明人,馬上就聯想到,反對徵收商稅的,實際上是被損害了利益的商人。
實際上當初萬曆皇帝徵收商稅,雖然反對之聲不斷,然而民間普通百姓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反應。
因為民間百姓,並未受到這些商業稅的影響。萬曆皇帝徵收的商稅當中,大多是奢侈稅,或者是從原材料入手,從開礦方面徵稅。所以老百姓雖然在經濟活動中會多支出一些成本,但並未直接影響到他們,而且正多奢侈品和普通老百姓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此時朱由校重新開徵商業稅,別看全國各省的官員紛紛上奏反對,鬧得挺歡快的,然而老百姓本身是沒什麼反應的。而且商人富庶,本身就有很多窮苦百姓已經產生了強烈的仇富心理,反而拍手稱快呢!
民間百姓只是喜歡從昏君、明君這種角度去看待皇帝,所以關於皇帝的那些謠言則容易傳播,作為普通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同時把皇帝當成一個對現實不滿的背鍋對象。那些造謠的商人說,看吧!你們日子不好過,都是皇帝昏庸造成的。
在老百姓的簡單思維里,皇帝既然是全天下最大的,那麼下面會亂肯定也是皇帝的問題,是皇帝沒有近君子、遠小人什麼的。更多是以人格的角度去審視問題,而非是從利益鏈條上去分析問題。
於是皇帝被強行背鍋。
這也是後來帝制為什麼覆滅的原因,因為皇帝這個靶子實在太明顯了,國家隨便出點什麼動盪都是皇帝的鍋。
而這個年代還沒什麼革命,帝制在老百姓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沒有皇帝反而感覺不習慣。因為古代皇帝,也像是老百姓的『家長』,日子過不好了,可以去報告家長。畢竟百姓能夠安定,皇帝也能當得穩固,雙方有有共同利益。一旦與他們有共同利益的皇帝不存在了,不在最高權力的位置上了,老百姓自然不習慣。
至於什麼奴性之類的,完全就是扯淡。有哪個老百姓要天天跪皇帝的?一生之中甚至都見不到皇帝一面。
此時作為皇帝的朱由校,既然和老百姓有共同利益,那自然要團結基層群眾。事實證明,基層群眾是非常容易團結的,只要皇帝有這個團結的傾向,老百姓會很積極的和皇帝團結在一起。
因為老百姓都希望皇帝能出來解決問題,皇帝如果願意和他們對話,即使只是一句安慰的話,他們的心情都會好上不少。
就如同後世的某某,實際問題沒見解決,流點眼淚就讓不少人感動不已了。
朱由校就算正事不干,只要能在報紙上多說些屁話,在這個時代也是很有效果的。
這個時代和1984~2003這20年的社會是很相似的,都是誰的嘴皮子能說,誰就吃香。同樣也是非常動盪的階段,後世那20年裡面,兩伊戰爭、馬島戰爭、中越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戰爭不斷。
明末自1624年開始,戰爭就開始頻繁,大體上也就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