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死讀書,還有讀書死。難怪中國為失戀而自殺的人這幾年來少了一大幫,原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已經在中考和高考這兩個門檻里死得差不多了。
這樣的論調,有人認為犀利為之拍案叫絕,也有人看後怒不可解,外界對這本書的評論,也從褒獎和抨擊的涇渭分明,到了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好是壞的地步。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充滿了爭議,而爭議還越來越強,而引起一片譁然之後,銷量卻是節節攀升,看過小說的人有自己的評價,沒有看過的人則一頭霧水。
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該聽誰的?
最好當然還是自己去買來看了之後再下定論,好奇的人越來越多,跑到書店的人也越來越多,又一周的統計結果出來,其周銷量已經突破了三萬冊。
張曉夜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高中生的心態,思想要成熟得多,但也曾經以一個高中生的心態走完過高中三年。
作為一個文青,曾經的他同樣對學校對教育都有過很多思考,同樣也充滿了怨念和不滿,只不過慢慢的也就不去考慮這些問題了。
他確實不知道教育家,也不從事相關的工作,只是一個普通人,畢業之後誰還去考慮那麼多呢?
重來一次,以一個高中生的身份抄了這樣一本書,也算是替前世高中時候的自己舒一口悶氣,也是給現在一個說話的機會。
至於爭議,面對的時候他自動轉換心態,無論再怎麼遭受非議也影響不了他什麼,現實功利一點來說,爭議越大銷量反而越高,他因此還能多拿版稅呢。
原作者本身就是如此,這一切也可以說是在意料之中,至於究竟能夠帶來多大的影響那就不得而知,總之不管怎麼樣都不會是壞事。
第十九章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