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殼上市算是一個比較常規的操作了,趙明陽看中的不是這家公司可以借殼上市,看中的是這家公司旗下有一大批過氣多年的藝人。
這些明星人均都差不多40+了,在這邊基本沒任何市場,港島這邊不止有本地明星搶市場,還有日韓歐美等地過來搶一下市場。
而且很多明星在這裡已經過氣了,類似一些內娛老一輩的藝人,比如九十年代那批明星,很多現在的人壓根不記得,甚至想不起來了,一些有過火遍大江南北歌曲的歌手如今也無人問津了。
很多內地觀眾熟悉的港島娛樂圈藝人,那時候大家看的作品都是他們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拍的,千禧年左右一大批港島娛樂圈的藝人就徹底沒活了。
這群藝人基本都是偶爾接到個活,然後平常打工,除了雙周一成這類常青樹外,大部分藝人都沒什麼市場了,內地觀眾以為一些藝人在港島應該很大,實則就過氣了。
就像當初的金童玉女歌手,在內娛那基本家喻戶曉一樣,後來就無人問津了,娛樂圈能火二十年的常青樹屈指可數。
內地觀眾之所以以為很多藝人在港島還火的原因,是大部分觀眾千禧年後才在電視上看到他們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作品的,時間差。
比如很多電視台0405年還在播放八十年代的港劇,這類的時間差讓人產生了誤解,實則一群藝人在港島都過氣很久了。
所以千禧年後大批港島藝人來到了內地,準確說是港台藝人都這樣。
在內地的收入是多少?十天工費比他們在港台一年賺的還多,這在港台娛樂圈不是什麼秘密,也是為什麼內地觀眾會說一些港台藝人過來撈金了,因為在港台他們的收入就和普通打工人收入差不多,沒任何爆發式收入。
主要是港娛早些年,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巔峰期,港娛那時期是亞洲最強,沒有之一,號稱東方好萊塢。
那時候他們的市場是整個亞洲,r本那邊音樂當時強,但整個娛樂市場比港娛差遠了,主要是港娛那會兒批量造星,一波又一波,而且港娛最強的並不是港樂,而是港島的電影產業。
頂尖的編劇,頂尖的導演,頂尖的演員,源源不斷的出現,一波接一波,全部匯聚港島。
港娛那會兒其實沒在內地市場賺到什麼錢,大家看的基本都是盜版影視,聽的歌曲也很多都是盜版的。
那時候港娛賺的是亞洲其他地區的錢,尤其日韓新馬泰等地的錢。
比如當年寒國街頭張貼的海報都是哥哥和祖賢他們的,龍叔當時在日韓的人氣簡直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了。
這也是為什麼之後很多明星不敢輕易公開戀情,原因就是龍叔當初公開戀情,r本那邊有粉絲接受不了就……
發生了一些殘劇,後來大部分明星不敢輕易公開戀情,那時期亞洲的娛樂中心就是港島,這也是為什麼港島會在很多動日漫和影視劇中出現的原因。
當時港娛在整個亞洲市場沒對手了,所以一批演員和導演才去好萊塢尋求更大的突破,因為他們已經獨孤求敗了,只能出去才能提高知名度。
但也正因為這個時期,港娛被人偷家了,日韓開始發力造星,他們開始占據了亞洲市場,而歐美那邊也看到了亞洲市場的巨大蛋糕,開始過來分蛋糕了。
港娛很多人都去米國闖過,成了就說出來,沒成就不說了,說去那邊留學,大部分說去留學的都是沒闖出來的。
就是這個時期,讓港娛空出了巨大市場給其他家分食了。
尤其是影視行業,分水線在95年後,亞洲市場被歐美日韓瘋狂占據,港圈那批人再發力已經晚了,因為日韓和歐美聯手了。
歐美風音樂開始流行,歐美團隊幫日韓拍電影,出題材做後期,之前歐美影視劇在亞洲其實並不是很流行,因為水土不服,但換個思路,索n和七星都相繼收購歐美的影視和音樂公司。
把裡面的員工帶過來一起做影視做音樂,做娛樂運營,歐美的強項就是資本運營,還有一大批港圈的編劇被挖走了,留給港圈基本就一空殼了。
大批從業人員沒有工作了,而且日韓造星速度遠比港娛快多了,港娛出現了青黃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