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伯李國助交待完這些,就帶著自己的親信直奔兵部。
走在路上,他還在想開拔銀這回事是不是真的?會不會是京營這些將領故意給自己找茬呢?他又不敢肯定,畢竟在他看來,這些粗鄙的武將們很可能會看自己不順眼,或者是為了給英國公出氣故意給自己找事也說不定。
自己要是到了兵部,發現沒有這回事,那自己可就丟大人了。而且自己即使受了這些氣,也不能把這幫大爺們怎麼著。他也知道幾個副將那肯定是英國公的親信,下面的軍官很多也都是勛貴子弟。
雖然自己是崇禎皇帝任命的京營總督,但如果貿然處置這些人的話,很可能引起勛貴們的不滿,到時勛貴們結成伙來給自己做對,那皇上也不一定給頂得住,到時吃虧的還是自己。
這一刻的他是無比懷念從前京營有個文官協理的時候,如果這時有個文官協理在旁邊,那這些事自己只用問問這個協理就知道了。
京營協理是于謙在改革京營制度時推出的,他把原來三大營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這些編制都給撤消了,統一設立了一個京營總督,並且規定由一個御史或者兵部侍郎出任京營的協理,協助總督處理京營事務。
通過這個措施,再加上糧草和兵器都是由兵部直接管理,這就徹底架空了這個由武官出任的京營總督。從而使京營也如地方上的部隊一樣,兵權是落在文官之手的,而武將則徹底成為文官的狗。
但京營協理這個職位在天啟皇帝看清楚文官的面目後就被天啟皇帝給撤消了,因此現在的京營是沒有文官協理的。
在歷史上那個時空,這一職位被崇禎皇帝在崇禎二年時重新設立。從而在撤消了東廠,把錦衣衛的活動範圍限制在北京城內,並由駱養性這個東林黨的人出任權力已經大為縮小的錦衣衛指揮使後,把天啟皇帝本來已經從文官手中奪過來的京營指揮權重新送給了文官。
所以,後來的崇禎皇帝在對文官失望之後,只能通過不斷換人的方式來找出路,畢竟他手裡已經沒有任何可以調動的兵力了,甚至就連他自身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這也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再也不提商稅的事了,否則的話,人家文官想對他動手那是容易得很,根本不用像正德皇帝和天啟皇帝那樣弄得那樣複雜,輕輕鬆鬆甚至是光明正大的就能搞死他,而他呢?不要說反制了,連自保的力量都沒有。
又扯了一點題外話,現在書歸正傳。
當襄城伯帶著自己的親信帶到兵部時,兵部除了看門的衛兵外,已經沒有其他的人了。畢竟現在已經是中午時分了,人家已經回家吃飯去了。
沒辦法,他只能餓著肚子去兵器尚書霍維華家裡找人,好在霍維華對他還算是熱情,把他讓到家裡聽他說了情況後,霍維華說:「伯爺,對於這個開拔銀的事情,我也不是太清楚,你也知道原來我不管兵部這一塊。這樣好了,等會我們一起去兵部,找我那些下屬了解一下就知道了。」
之後,霍維華又留他吃了頓午飯。然後兩人才在大約按現在時間兩點鐘的時候回到了兵部,好在這時兵部的眾位官員都已經回來上工了。
於是霍維華叫了一個從前管這一塊的兵部主事,這才弄清了這個開拔銀的狀況。
原來,這個開拔銀主要是針對衛所兵來講的,畢竟先前朝廷經濟緊張時,經常拖欠衛所兵的軍餉,有的甚至能拖欠一年以上。本來這些衛所兵就窮得很,現在一年都不發餉,而且就是發了,也領不到全餉,這就使得衛所兵非常的不滿。
當有戰事時,兵部的調令下達後,這些衛所兵就以沒有發軍餉為由拒不奉招。在這個事上本來就理虧的文官們只能選擇說好聽的,否則的話一旦出事皇帝肯定會問為什麼不給下面發餉,到時這些兵部甚至是內閣的大爺們就會受到連累。
因此,後來就有文官想出了這個辦法,那就是無論是調誰出征,出征前都要先把從前拖欠的軍餉給補齊,然後再發一部分錢來做為開拔費。至於京營由於這些年從來就沒有出征過,所以這個兵部主事也不知道應不應該發這個開拔銀。
聽了兵部這個主事的介紹後,襄城伯立刻表態說既然下面都發了這個開拔銀,那京營當然也得發了。畢竟這個事情是由他來辦的,如果不發開拔銀的話,他
第203章 剿廠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