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據我知道在咱們京城就有泰西人,比如欽天監的利馬竇,他們是來我們大明傳教的。雖然我並不信他們這些教,但他們這些人顯然沒有您說的那樣人品差呀?」孫雲鵬問道。顯然他還是不太相信世上竟然有這樣連畜牲都不如的人。
當然這和魏希孟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有關。在他看來魏希孟其實和天啟皇帝是一個類型的人,都是相當的豁達的。這樣的人心都比較大。他們不太在乎那些虛禮,更不會在意面子,作為他們的下屬,不必在意這些虛的東西,只要能把他們交待的事情完成那就是好下屬。
當然他會這樣也是有很大的風險的,要知道在當時的大明,作為下官對於上官的說法提出異議其實是相當危險的做法,特別是對於那些文官來說,一旦有武官對他們的說法提出異議,他們就會認為丟了自己的面子。
如果他能治住這個武官的話,就會當時讓這個武官付出代價;如果他的權力還治不住這個武官的話,那他也會把這件事記在心裡,以後會時時找機會報復這個武官的。作為武官的孫雲鵬當然知道這一點,顯然他沒把魏希孟當成那些迂腐的文官。
在這方面大明的很多武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的。比如說李成梁的大兒子李如松。我們都知道李如松是明末的名將,在萬曆皇帝三大征中有二場戰爭李如松都是主將,在遼東更是李成梁最有能力的兒子,也是除了李成梁之外唯一能壓住努爾哈赤的人。
這樣一個人最後死在與蒙古的一場小戰鬥中,其實就是李如松是個粗人,說話當然會比較直了。這樣的一個人肯定在文官的眼中那就是相當的跋扈。於是就有了李如松被文官給坑死在蒙古人手中了。
據記載,當時他上面的文官統帥安排他去襲擊蒙古人,而另外一個武將會在他們戰鬥到最激烈時趕到戰場,然後一舉把蒙古人給擊敗,但事實卻是蒙古人早就知道了李如松的行動,並在當地埋伏李如松,而本應當在他們戰鬥最激烈時趕到的另一個明將卻根本就沒有去。
但就是這樣一個明顯是把大明最勇猛的將軍給坑死的戰爭,事後卻沒有一個人受到處罰,就是當時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那麼有權勢也沒有辦法替他的兒子討回一個公道。李如松一死,努爾哈赤除了李成梁是再也沒有人能壓服了,在李成梁一死,努爾哈赤就起兵了。要知道當時努爾哈赤在李成梁和李如松面前可是如小狗一樣聽話的。
說到這裡,我就再提一下大明另一個名將戚繼光了。在萬曆年間,戚家軍和遼東鐵騎一樣是大明最有戰鬥力的軍隊的。
遼東鐵騎的李如松被文官的坑死了,那麼戚繼光呢?史書上寫的是戚繼光憂鬱而死,他為什麼會憂鬱而死呢?難道真的是為了他被貶為廣東總兵這件事嗎?要是真這樣小心眼的話,那戚繼光也不會成為名將了,他的憂鬱而死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史書上很少提及。
我們都知道戚繼光是在南方抗擊倭寇而出名的,戚家軍也因此一戰成名。到了後來,他被調到了北方成為薊鎮總兵,在這個地方他訓練的戚家軍也是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這樣的話,我們就能看出大明當時有兩支戚家軍,一支在浙江防禦倭寇,另一支在薊鎮成為大明北方的屏障。
但我們在以後的史書上只能找到南方那支戚家軍的身影,比如說他們在朝鮮戰場以及天啟初年的渾河血戰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我們不僅要問那支把蒙古人打得找不到北的北方的戚家軍怎麼沒有了呢?要知道這支戚家軍可是有二萬人的,如果他們還在的話,清軍是不可能從薊鎮打到北京的。
其實這支戚家軍是被文官給滅掉了,而戚繼光也因為聽到這件事才會突然病死的。我們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朝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就把兵權從皇帝和武將手中給奪去了,從此大明皇帝再也沒有了兵權,從而使文官的權力徹底的壓過了皇權,而武將也被定義成了文官的奴隸。
武將想要有所作為的話,那必須得投靠有權力的文官,而戚繼光的時代正是張居正掌權的時代,在戚繼光不可避免的要投靠到了張居正的手下。只有這樣,他才能取得那麼耀眼的功績,否則的話,他可能只是一個混吃等死的普通衛所小軍官而已。
但後來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以及對張居正不滿的文官一起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戚繼光作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