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的六月是山東大地收穫的時節。
先熟的大麥今年收成不佳,這是去年仲秋時候種下的,碰上冬天雪少,春夏雨少的氣候,能夠不絕收已經是運氣了。何況這回蝗蟲沒有釀成大災,足以讓人喜出望外了。
同樣種於去年的小麥要過了夏至方才收割,因為新開的水渠和深井,收成倒是比之前預料的要好許多。在兩麥收割之後,要立刻耕種大豆,以保養土地肥力。等大豆收穫之後,再種植高粱、穀子、玉米等秋禾。由此而形成了山東兩年三熟的農業規律。
「現在沙地、灘涂都能種糧食了,今年該是餓不死人了。」村老負手站在地里,遠目眺望,看那氣概,就仿佛是君臨天下的雄主一般。
另一個蹲在地里的老者緩緩站起身來,一副苦大仇深的面孔上堆滿了褶皺。他不滿地看了村老一眼,道:「你踩著苗了。」
村老一低頭,腳沿果然蹭著了一株嫩苗。他連忙錯開,倒沒什麼不好意思。
「農老,我這片地還行麼?」王老五端了碗水,遞給那苦大仇深的農老。
農老並不姓農。
各州縣遴選出精通耕作的老農,分派各村,指導農事,名為農老。
村老、農老,以及教官,三者就形成了鄉村中的三老。在城鎮中沒有村老和農老,但有里長和勸學,一樣有教官,仍舊是洪武時代的三老設計。不過就是充實完善了許多。
農老喝了半碗水,將剩下的半碗小心翼翼倒進了苗根。起身還了碗,道:「水夠了,肥欠點。」
王老五有些無奈,道:「現在肥又貴了,還不好買。」
農老隨口道:「封家村那邊常有大軍進進出出,修了好幾個大糞坑,你去那兒准能買上。」
在這個資訊不通的時代,幾十里外的村子就是另一片天地。能夠知道縣城裡發生什麼事的人,不是神仙就是能人。王老五得了農老的指點,連連應聲,笑道:「我也著急,就想趕在秋種前再把地肥一肥,明年就能種麥子了。」
「你這地,急不得。」農老搖著頭往外走。突然停下腳步道:「對了,你是村學小王先生的什麼人?」
「我是他爹。」王老五憨厚笑道。
「哦!」農老的皺紋展開了許多,道:「上回縣裡開勸農會,要養蚯蚓餵雞,我看你這兒還有地方,咱們村里就放你這兒養吧。」
「我這兒?」王老五有些遲疑:「地里都已經種滿了呀。」
「那個土崗下面。不占多大的地方,橫豎一步寬。」農老走過去,邁步丈量了一下,道:「夠了,一壟能養上萬條。差不多了。飼料是縣裡給,不過你得自己堆。到時候我來跟你說。」
「欸,成。」王老五見那邊是用不上的邊地,照例逆來順受地答應下來。
「蚯蚓糞能肥地,以後出了蚯蚓,縣裡會用糧食換,虧不著你。」農老本就是看在小王先生的面子上,給王老五家行個方便,見這老實頭轉不過來勁,只好出言點破。
蚯蚓在之前的農書里都是當做傷根的害蟲,會危及幼苗成長,一向是被農家視作大敵。
現在縣上要弄個雞場,要蚯蚓曬乾打粉,配上貝殼粉、玉米粉,和成飼料。聽說這樣餵出來的雞,長得肥,還能多下蛋。
縣裡開始只是收蝗蟲一樣收蚯蚓,結果地里給一幫小娃娃們挖得亂七八糟,所以還是得靠單獨養。
要是換成以前,事關土地和莊稼,農民是肯定不會接受這種奇思異想的。上千年來誰聽說過還有人養蚯蚓的?這種害蟲都養,那日後豈不是還要養蝗蟲?不過一聽說是皇太子關照的,誰都沒話說了。那可是太微星君下凡,言出法隨,今年沒有蝗災也是因為他在山東坐鎮。
更何況,聽說高密縣已經辦了一個雞場和兔場,收穫不錯。王大令不肯落後於人,自然要著力跟進。想想這位大令上任以來,待人和氣,為官清廉,一個月里有半個月是在鄉下奔波。遇上這樣的好官,能幫襯總要幫襯一把。
何況養蚯蚓也不是什麼難事,只要把菜葉、爛果子單獨堆肥當蚯蚓的飼料就行了,比地里用的堆肥還簡單些呢。
王老五聽出農老的意思,連忙又是道謝。
二六零 誰家茅屋一聲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