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明顯崇道的行為,自然讓和尚們不悅,但他們在教錄司中只有一席,被道士壓住也是理所當然的。而從全民信仰來說,道教有更廣泛的民眾基礎,起碼家家戶戶都要供灶王爺,還要擔心灶王爺上天庭告小狀——這都是道教體系的世界觀。
而且和尚們再不悅,也總比耶教強,他們在教錄司連一席之地都沒有。
龍華明作為一個外來者,很能理解這種不平等的待遇。而且在與明國皇太子商談之後,龍華明對傳教有了更大的信心。
皇太子明確支持他「彌補利瑪竇的過失」,將耶教主神改為拉丁語音譯,不再使用「上帝」這個容易引起誤會的名詞。
——中國人早在五千年前就拜上帝了,春秋時代就有了歌頌上帝的詩篇,那時候的歐洲還是一片蠻荒之地,而如今卻有一幫歐洲人跑來教育中國人該如何侍奉上帝,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麼?
同樣不能使用的稱呼還有「造物」,因為這與華夏傳統信仰牴觸,耶教必須尊重本地信仰。
中國信徒不能夠祭祖祭孔的問題也得到了皇太子的支持。這點上讓龍華明大為震驚,因為他以為中國人對祭祖祭孔的迷信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的,沒想到竟然獲得了中國皇太子的支持。
只是他不知道,一旦耶教嚴禁祭祖祭孔,不用明廷封殺,普通百姓就會自覺抵制。
更何況皇太子尊重耶教的教義教規,並不代表放棄了華夏傳統。所以凡是有條件而不祭祖宗者。當以不孝論,發配遼東、台灣。
凡是不祭孔者……這個不用法律懲戒。光是儒生士大夫就能噴死他。
在單純地得到了好處之餘,皇太子也與龍華明達成了互助條款:外國人出入境管理。
凡是崇禎二十三年以前到達中國的外國人,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都必須申請大明簽證。其中自然要提交各種身份證明,而這光靠市舶司和警察局很難辨別真偽。
歷史上有兩個「閔明我」,正是西方傳教士冒名頂替的結果。
龍華明作為耶穌會教士,排斥其他修會是他的本能,如今正好藉助外國人管理。將西班牙間諜擋在門外,道明會的「入侵」危機也能夠順利瓦解了。
崇禎二十三年以後,外國人都必須在大明的駐外使館取得簽證,方能在大明的領土、海外領地入境。唯一例外的就是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他們可以在澳門和台灣入境居留十天。十天內只要得到簽證就能進入大明內地,如果簽證被拒,則必須離開大明領土。
為此。朱慈烺不得不提前考慮駐外使節的人選。
按照大明挑選使者的慣例,使節必須學貫古今、能詩善文、儀表堂堂、言辭得體,這樣才能夠不墜大明的國威。再考慮到長達十年任期,久居異國,所以年輕人並不合適,只有老成能耐得住性子的人才行。
這個消息被有意無意地放出去試水之後。朝中百官視若畏途。對他們來說,出使朝鮮和琉球已經夠受罪的了,在海上漂泊七八個月然後與一群藍眼黃髮的蠻夷之鄉生活十年,這簡直是比流放還重的刑罰。
甚至有人說,一旦被選中。索性犯點小罪,即便流放遼東也比去千萬里之遙的葡萄牙要強。
有人躲。自然就有人願意去。
好不容易恢復了自由的唐王朱聿鍵在宗人府任職並不愉快。
雖然皇帝和皇太子待他都算客氣,但是宗室之間也有攀比,或是比血緣,或是比財勢。
朱聿鍵是太祖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之後,血緣上就弱了一頭。其他宗室如晉王、魯王、德王、衡王,雖然被皇太子搜颳了一道,好歹架子還在,而唐藩卻是一點積蓄都沒有了。
朱聿鍵在鳳陽拿到了赦免詔書之後,甚至窮得湊不出上京的盤纏。
在宗人府上班時,看著親戚錦衣玉食,時不時還能拿出各種昂貴精巧的小玩意,自己卻連見都沒見過,衣衫檻褸,如同小吏。如何能不讓他心情壓抑?
「陛下,臣本有罪之身,德蒙聖恩,以脫樊籠,今國家有用人之需,臣願出使歐羅巴葡萄牙國。」朱聿鍵上了題本,再三請求前往葡萄牙。
崇禎知道葡萄牙的位置,也知道海上航行要八九個月,萬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