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朝鮮方面飛鴿急報。」陸素瑤拿著小竹筒,送到了朱慈烺面前。
朱慈烺正與兒子在做一些促進頭腦發育的遊戲,見有政事便停了下來,讓一旁看得傻笑的太子妃繼續與兒子玩耍,自己帶著陸素瑤去了鍾粹宮的偏殿書房。
飛鴿因為其不穩定性,在路上很容易遭到天敵攻擊。如果被老鷹抓去了也就算了,若是被人打下來,無意中獲得重要機密,那就有些讓人不安了。所以飛鴿傳書的局限性很大,不會用於傳遞重要消息。
不過朝鮮方面卻是喜歡用飛鴿,一則朝鮮事與中原關係不大,二則路途遙遠,用飛鴿能夠快一些。不過在重要問題上,還是以人遞為主。
這封情報顯然是屬於並不很重要,但越早知道越好。
其中說的是,朝鮮國王李倧於崇禎二十二年五月初八日薨了。
李倧此人即位之初很受非議,因為他是通過政變才取得國君之位的。正是因為這種不正當的手段,明人對此很不樂見。時任登萊巡撫節制朝鮮的袁可立,更是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若不是時局緊張,還要提兵去朝鮮一正溯源呢!
然而從國家關係上來說,李倧的篡位其實對大明有利。
李倧的前任是朝鮮宣祖李昖的庶二子光海君李琿,此人得位也是來路不正。
首先,李琿上面還有兄長臨海君。其次,李昖死前已經有了一個嫡子,為永昌大君。無論從嫡庶還是長幼而論,光海君都很難繼承朝鮮王爵。
然而臨海君的名聲極差,多次因為搶占官奴婢和私人土地被朝官彈劾,而李琿的名聲又極好。
後來發生壬辰倭變。李昖將朝廷一分為二,自己帶著一部分官員逃往遼東,冊立光海君李琿為世子,留在朝鮮抵禦日寇。這無疑讓李琿在軍民之中聲望張著,為日後繼承王爵奠定了實質基礎。
在另一方面,明朝因為神廟有廢長立幼的念頭。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國本之爭。當時文官對於長幼十分敏感,數次拒絕李琿襲爵的請求,鐵了心要立臨海君為朝鮮國王。為此朝鮮使臣甚至謊稱臨海君已經精神失常,自願讓位給光海君。禮部因此派了兩名使者前去查實真相,使李琿深感侮辱。
這種背景之下,光海君李琿自然對明廷深懷怨望,與新崛起的建州女真秘密交好。而起兵造反的綾陽君李倧卻是堅定站在大明一邊,即便丙子胡亂之後,被迫與黃台吉簽訂合約。成為清廷的藩屬國,他仍然心向大明。
單從朝鮮王位繼承上看,就會發現大明的士大夫其實不管國家利益如何,意識形態才是最重要的。
朱慈烺卻是個實用主義者。
他對於李倧堅定向著明朝是十分認同的,也感念他在崇禎十七年,大明搖搖欲墜,本國饑荒的情況下還送來了價值十萬兩的人參、貂皮等物。如果沒有李倧的親明事大政策,大明派往朝鮮的使團也不可能獲得現在的進展速度。
尤其是臨死前。李琿已經在考慮朝鮮選官時增加漢語口語考核一事,足見其誠。
「給李琿一個好聽點的諡號吧。」朱慈烺道。
朝鮮國王作為大明的藩王。是有大明諡號的。同時朝鮮的文官也會上廟號和諡號,形同獨立王國。這種政體結構,倒是真的有些封建意味。
陸素瑤應道:「臣這就報鴻臚寺知道。」
朱慈烺點了點頭。
朝中以姜曰廣為首的老臣反對設立交通總署,仍舊要以鴻臚寺為負責對外往來的署衙。為解除鴻臚寺擔任的禮儀職能,他們又將太常寺搬了出來。
太常寺是負責典禮樂曲的部門,雖然禮樂不分家。但現在太常寺內基本都是道士,幾乎沒有儒生。不過在老臣們看來,無論道士還是儒生,都是可以調派的,而官署的「名稱」則是大義。必須傳承有據,不能不正。
因為他們走的是崇禎門路,而崇禎對經學幾乎沒有抵抗力,很容易就倒戈站到了他們一邊。朱慈烺不願意因為這些虛名上的事讓朝中力量分散,到時候再弄出消極罷工就不好了,便索性順水推舟撤了交通總署,以鴻臚寺負責對外交往,太常寺負責禮儀。
姜曰廣努力了三年,終於修成正果,果然激發出了高亢的工作意志,如今正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