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修路架橋改善交通自然要緊著長安城周邊的京畿道先來。
因此除了大力修建通往西域的道路之外緊鄰雍州的梁州也在同時進行著道路修建。
幾人談論的案情便是與現在的梁州都督,漢王李元昌有關。
如今修建道路的成本要比之前提高了一些,主要體現在了勞動力成本這一塊。
這裡面的原因倒也簡單。
因為國家有錢了,因此之前的許多政策也都開始逐漸嘗試著廢除。
這些嘗試廢除的制度中就包括徭役制度。
唐朝的徭役分為正役和雜役。
正役又分力役和軍役,而雜役便是什麼活都有可能幹。
徭役每年要給朝廷白干二十天活。
而且這二十天裡吃喝還要自理。
說白了就是國家一分錢不花白使喚人。
其實這些年大唐各地都不怎麼安定。
時不時的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災情。
因此朝廷的徭役制度本來也執行的不是很嚴格。
很多時候李世民都是能免則免。
李治本來就一直覺得這種白使喚人的做法有些不道德,加上如今朝廷也有錢。
因此他便攛掇著房玄齡等人一起勸說李世民嘗試一下取消徭役。
而如今修建道路所用的勞工便全都是花錢僱傭的。
這種花錢僱人的做法剛一實施就被李元昌發現了其中的漏洞。
大唐取消徭役如今只是試行,所以也就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
而被僱傭的人也不知道朝廷取消了徭役。
因此李元昌就在這上邊動起了心思。
他買通了工部派去監工的工部司員外郎盧本偉,兩人合夥將免除徭役的事情瞞了下來。
如此一來就省下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而這些錢就全部落入了李元昌和盧本偉兩人的口袋。
梁州乃是李元昌的大本營,他手下的官員自然不敢去將這件事情捅破。
況且李元昌也從自己的手指縫中漏出了一些分給他們。
因此這件事在剛開始的時候進行的還算順利。
但是這裡面同樣存在著一個漏洞。
那就是負責指導道路修建的人是從將作監派出的。
雖然將作監派出的人只是幾個不起眼的小吏但是他們也是能夠和自己的上級說上話的。
而如今將作監上下可全都是李治的忠實擁躉。
因此很多事情李治自然一早就已經知道。
但偏偏這件事情牽涉到的李元昌還有盧本偉的上司段綸都和李治有親戚。
因此這件事李治還真不想插手。
這也就是為何長孫無忌會疑惑李治最近變得低調的原因。
既然不想管事那自然就需要躲起來。
所以李治就乾脆每天帶著李哲兩人圍著整個雍州轉悠。
看看哪裡的路還不太好走就請人修修路,哪裡需要建橋就帶人修橋。
反正只要不是必要李治就肯定不會出現在朝堂上甚至是長安城。
但是李治雖然能躲可有些事終歸是紙包不住火。
參與修路的人沒有五萬也有三萬。
這麼多人的關係網鋪開什麼事兒能夠長期瞞住?
於是就在不久前終於有人知道了朝廷免除徭役的事情。
因此李元昌做的事情也就逐漸被在場的眾人了解到了。
戴胄的問題便是針對這件事情。
而李道宗的解釋也說明這件事他也聽說了。
不過李道宗比較幸運。
他在不久前剛剛接替身體不好的陳叔達當上了禮部尚書。
剛好躲過了這件讓他也頭疼的事情。
一旁的魏徵開口道:「殿下,這件事終歸是對皇室的聲譽有所影響。
若是不能及早處理一旦事情鬧到皇上那裡也不好交代呀!」
李治苦笑道:「那李元昌乃是本王的叔父,更是與我大哥多有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