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慶駙馬、都督陳暉,還有……李景隆……」
徐增壽斟酌良久,在他的宴請名單上寫下了幾個名字。莫愁湖詩酒盛會是皇上下旨、禮部主辦的,可是用的地方卻是徐家的。徐家要協辦盛宴,自然也可以自己邀請一些人去。
但徐輝祖沒有邀請任何親朋友好友,因為徐家的親朋友故舊不是武將勛戚就是功臣世家,而他已決意向文官們示好了,他不想給文官們一個錯誤的訊號:「他仍舊在拉攏舊部,試圖抗衡文官勢力。」
徐增壽明白大哥的心意。忠,是大哥心目中的大前提。大哥不會放棄對朝廷的忠心,而這朝廷,在大哥心中就是建文皇帝。徐輝祖的一切行動,是不會逾越「忠」這個前提的界限的。但是忠,並不影響他對徐家的責任,他要在不違背對皇帝『忠』的前提下,想方設法地讓徐家一直屹立在朝堂之上。
所以,大哥順勢而動。既然皇上信任的是文臣、重用的是文臣,他就主動向文官們靠攏。而徐增壽則不然,他並非不想維護徐家的威勢,但是在他心中,權勢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親情、友情,在他看來彌足珍貴,所以他對大哥拋棄多年來的朋友、部屬,甚至連妹妹的婚姻都要做為政治籌碼非常不滿。
儘管,許多豪門大戶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千百年來都是這麼做的,女兒家,向來就是權貴之間締結聯盟的紐帶。而且妹妹在這個大前提下找到的夫婿也未必就不能稱心如意,婚姻幸福,可大哥根本的用意讓他心寒。
昨晚兄弟兩人談崩之後,大哥馬上加強了對小妹的看管,似乎是怕他幫助小妹逃出家門。其實大哥不這麼做,他也不會慫恿小妹逃走。上一次小妹逃之夭夭,兵荒馬亂中一直下落不明,已經讓他擔驚受怕了許久,如果幫助小妹逃走,逃到大哥找不到的地方,那就不能沾惹與徐家有關的一切勢力,那樣的話,他也無法保證小妹的安全。
他有他的辦法。他今天特意邀請了一些人,一同赴莫愁詩會。宴請這些人,一方面是為了聯絡舊友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是希望這些人在徐家的出現,能破壞大哥與文官們的媾和。破壞了大哥的計劃,小妹的婚事,自然也就不用再提。
他不是一個智計百出的政客,但是出身豪門世家,於權勢鬥爭自幼耳濡目梁,又豈是一個粗魯無知的匹夫?大哥一廂情願地以為,以中山王府的權勢地位,如果看中了哪個新科進士,對方一定受寵若驚,這親事必定能夠定下,果真如此嗎?仕途光明的舉子進士,可是連公主都不願意娶的。
他記得與懷慶駙馬王寧泛舟莫愁湖時,曾經聽他說過一件事,是關於晚唐才子李商隱的。據說這李商隱不只有詩名,而且滿腹經綸,甫一出道,便受到朝廷重臣令狐楚的賞識和提拔。但是,令狐楚死後,他卻投奔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還娶了他的女兒。
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李商隱的一生前程卻因此盡喪,從此顛沛流離,再不得志。因為令狐楚是牛僧孺一黨,王茂元卻是李德裕一黨,那時候牛李兩黨爭權,在朝中勢同水火。
李商隱是趨炎附勢,還是政治白痴?時至今曰,已經沒有人知道他當初為什麼會如此選擇了,也許他是因為深愛王氏女吧。這種舉動,在牛黨中人看來,是忘恩負義、卑鄙小人,從此對他百般打壓;而李黨中人也大多認為此人首鼠兩端,不可重用,李商隱的一生前程就此毀掉。
那些中了進士的讀書人哪一個不是滿腹經綸、七巧心思,他們會不知道這些事?會不知道眼下朝中文武勢力此消彼漲?只要他在那些新科舉子們面前巧妙地擺出一副徐家仍舊是勛戚武將班首的姿態,哪個舉子還敢為了可能的錦上添花而甘冒仕途盡毀的風險,接受他徐家的女兒為妻?
懷慶駙馬王寧,他是要請的。王寧此人最好吟詩作賦,乃是一個風雅人物,這樣的盛會他一定會欣然前來。文官勢力大張之後,武將勛戚都靠邊站了,懷慶駙馬本來與建文帝是登基之前的知交好友,可是當初燕王三子是利用他逃出金陵的。那時,朱允炆並未太過計較他的過失,可是隨著燕王的勢力逐漸擴大、不斷地打勝仗,朱允炆追本溯源,便開始不待見他了。
朱允炆一開始之所以寬宏大量,是因為他認為朱高熾等人逃了也沒甚麼大不了,就算燕逆因此毫無顧忌,果真扯旗造反,朝廷大軍一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