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七章 戰略問題
華盛頓,白宮。
「......根據全面而又系統的調查,目前合縱國在西海岸的主力艦幾乎全軍覆沒,但幸運的是,戰前我們的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及驅逐艦,大量派往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為運送彈藥物資和軍隊的船隊護航,我們在這些艦隻上的損耗上非常小。
「因此,根據實際需要,我們只需適當補充幾艘在大西洋上巡航的航空母艦,即可完成幾個航母編隊的編成,部分恢復太平洋艦隊的實力,重新取得制海權!」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上將拿著報告,仔細匯報。
可能許多人對美***隊的官職及構成不太了解,其實海軍作戰部長,便是通常意義上的海軍參謀長,是海軍軍事行動的實際指揮者。
美***隊的部長及參謀長的軍權之爭,由來已久。
美國獨立後,先後設立了陸軍部和海軍部。按照法律規定,陸軍部長和海軍部長,分別是總統在陸軍和海軍中的代表,而且兩位部長必須由文官擔任,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出現軍人的獨裁統治。但是,這卻產生了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出身文官的部長,對軍事知之不多,甚至對軍事一竅不通,胡亂用兵,肯定會對軍事行動產生不利影響。
上世紀初,第二次美英戰爭期間,美國為此飽嘗惡果,在對英軍作戰時連戰連敗。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國政府對軍隊進行了改革,為了協助陸軍部長指揮軍隊,專門設立了由陸軍部各局頭頭組成的參謀部,但是從實踐來看,參謀部對戰爭的指導根本起不上作用。
戰爭結束後,美國開始嘗試建立一個集中的指揮體系,於是陸軍部長任命了一位軍官出任陸軍總司令,這樣陸軍部長從參謀部獲得技術方面的建議,同時通過陸軍總司令來指揮軍事行動。
理論上,陸軍部長的職權應該是高於陸軍總司令的,畢竟陸軍總司令由陸軍部長任命,但是在實踐中卻產生了問題——陸軍總司令能真正指揮陸軍嗎?如果實施指揮,陸軍部長往哪裡擺呢?這就等於是篡奪了「陸軍部長作為總統的指揮代表的職權」嘛。如果不實施指揮,這個職位則又形同虛設,而且顯得累贅多餘,其結果給原本集中統一的指揮體系,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縱使陸軍部長與陸軍總司令偶有摩擦,但問題不太大,可戰時如果兩者就指揮權限發生糾葛,相互掣肘,那麼軍事行動肯定會受到影響。
美國歷史上就多次出現這種情況。上世紀中期的美墨戰爭期間,陸軍部長和陸軍總司令各自有一套作戰方案,各自指揮能控制的軍隊,令當時的美國總統,完全不知道通過誰來發布命令,這樣便大大地拖延了戰爭的進程。
部長和總司令的職權不明,也使前線指揮官無所適從,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命令,美國內戰初期,北軍往往受此影響,前線指揮官有時在同一時刻,會收到部長和總司令幾乎完全相反的命令,令他們左右為難,結果導致戰事失利。為了改變指揮體系的混亂,林肯總統任命陸軍總司令領號令三軍,全權指揮軍隊的軍事行動,讓陸軍部長負責兵員招募、後勤補給等事務,這一舉措迅速扭轉了不利狀況,加速了北軍的勝利。
但是,這一套指揮體系,是有悖於法律規定的,事實上剝奪了陸軍部長的軍事指揮權。後來的總統更甚,乾脆讓陸軍總司令統領陸軍業務,並命令陸軍各局都要向陸軍總司令而不是陸軍部長報告工作,這一舉動遭到國會的猛烈批評,只好作罷。陸軍部長和陸軍總司令的職權沒有劃清,再次影響到此後進行的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後,深感不便的美國政府及軍隊領導人,均認為這種職責混淆的情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必須結束陸軍部長、陸軍總司令,以及陸軍各行政、技術、後勤等部門三足鼎立、相互傾軋的情況,建立一個決策一元化的中心。
此後,美國仿照德國總參謀部的樣式,正式組建陸軍的總參謀部,用陸軍總參謀長取代陸軍總司令。總參謀部由作戰軍官控制,為總統和陸軍部長就陸軍的戰略計劃、陸軍的發展等有關事宜提供諮詢,對各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並指導陸軍的訓練。此後國會通過的《參謀部法》,基本上實現了這一設想,但是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