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奪上前細看,其實一開始石壁可能是鑿穿了,然後這一段整體又比較薄,所以可能漲水之時受到衝擊,長年累月,就垮塌了一段。
垮塌一側石壁這一段通道,有幾十米長。
這就使得這一段通道如同「懸崖」,只不過一側是水面而不是深淵;而且通道只有一米左右寬,還崎嶇不平,走起來確實費勁。
不過,走著走著,就看到了希望。
因為前方的洞口後面,好像真是一處大空間,而且是獨立的、容納地下河的大空間。
果然,走完這段「懸崖」之後,又進入一個洞口,不過數米,前方就出現了一個溶洞。
這個溶洞非常大,比之前剛下來的那個空間還要大得多。
實際上,這個溶洞和河面以及河邊「懸崖」通道,基本是一體的,洞口到溶洞內的幾米石壁,相當於一根扁長的石柱。
而且,這個溶洞中,還有不少「頂天立地」的石柱。這些石柱都是天然形成,形態各異,給人一種溶洞沒有溶得徹底的感覺。
這麼大的面積,若不是這些石柱,感覺都有可能「撐不住」。
這個溶洞的形狀自然是不規則,因為太大,所以看不太完全,保守估計,最長的對角,怕是得有兩百米以上。
地下河不僅從溶洞地面流過,而且有蜿蜒,有分叉,還形成了一些「小池塘」和「小島」。
「這條通道,到這裡可能就到頭了。」吳奪推測。
「太大了,分頭查看邊緣。」吳大志接著就做了安排。
六個人接著便準備好工具,分頭查看······
查看完畢之後,碰頭一交流,信息量還是很大的。
這個溶洞大致是個橢圓形,大直徑有三百米左右,小直徑則有兩百米左右。
溶洞頂部高低不一致,最高點約有五米。
溶洞內,形態各異的石柱有幾十根,其中最粗大的一根也最接近圓柱體,直徑足有十米,大致就位於溶洞中央。
地下河從溶洞地面穿過,入口大家都看到了,出口則是一個類似瀑布的地方,那地方形成了一口水潭。
水潭位於溶洞的一處邊緣,溶洞頂部在水潭上方呈現一直斜著走下的態勢,直到和水潭水面「合體」。
水潭不算很大,直徑大概有個十幾米。地下河應該是從這裡繼續「潛入地下」奔流的。
溶洞地面也是起伏不平,有類似小山峰的獨立凸起,也有連綿的小凸起,還有相對平整的地面。
溶洞地面上,有地下河小分叉形成的「小池塘」,一共四個,形狀不一,但都不大不深,底部是封閉的。
除了「小池塘」,還有被水環繞的「小島」,一共三個,也都不大;站在水邊看一覽無餘,感覺並無特殊之處。
這個溶洞之中,沒有發現繼續開鑿的痕跡了,看來當年獨山大冢附屬的「天九地五連福地」,到這裡就算是結束了。
不過,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發現!
就是在溶洞的一處邊緣,水潭一側,頂部和立面石壁的一個交接處,出現了很多裂隙。
不僅有裂隙,而且旁邊的一根石柱已經徹底斷裂崩落了,原因不得而知;或許和靠近水潭、上下結構不太緻密有關;又或許,地面上有什麼施工導致的。
這個「裂隙帶」長約七八米,寬約三米多。
最關鍵的是,有的地方裂得很厲害,露出了幾處不太規則的孔洞。最大的孔洞,最寬處得有十幾厘米,往裡看去,居然「沒底」!
也就是說,孔洞對面,應該還有一個空間!
這條「裂隙帶」距離溶洞地面約有兩米,仰頭打燈細看孔洞,對面的空間,應該在一米外。
那麼,這個大溶洞和對面的空間,就應該只間隔一米多的石壁而已。而且實際上已經通過裂隙和孔洞連通了。
六人最後都圍在了這裡。
「這肯定不是修建獨山大冢之時、開到這裡還想鑿卻沒能鑿完所致,因為到了這裡,除了入口,整個溶洞內就沒有任何人為痕跡了。」吳奪說道。
「對,這應該
第723章 收工之地,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