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對於楊軒殺死倭國使臣的事並不怎麼在意。
他更想知道楊軒禁止外邦之人購買《永樂大典》的用意。
他將這個問題問了出來。
聞言,楊軒想了想,在腦海中組織好語言。
「貞觀時期,萬國來朝,大唐威服四方。」
「周邊各國無不仰慕大唐。」
「遂派遣使臣朝貢。」
「唐太宗為使華夏文化能傳播四方,對各國使臣的賞賜也是不少。」
「文化,技術等數不勝數。」
「得到了大唐的技術支持,周邊各國的發展極快。」
「就比如文成公主去吐蕃和親,帶去了大唐先進的文化技術。」
「雖說在文成公主活著的時候,大唐與吐蕃的關係極為友好。」
「但是在我看來,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唐國力昌盛,吐蕃不敢對大唐有什麼心思。」
「而在安史之亂後,大唐元氣大傷,國力衰弱。」
「相反吐蕃之前在得到大唐的技術支持後,日漸強大。」
「對大唐也沒有了以前的恭敬之心,反而還趁火打劫。」
「回紇也差不多。」
「出兵幫助大唐平亂,但卻把洛陽劫掠一空,殺人無數。」
「當然,那個時候大唐的皇帝也不行,竟然讓異族隨意劫掠自己的子民。」
「枉為人君!」
「還有倭國,貞觀時期派遣唐使朝貢,見識到大唐的繁華強大之後,又多次派遣遣唐使學習大唐先進的文化技術。」
「利用從大唐學習到的東西,他們通過改革,快速發展起來。」
「元朝初期,兩次征倭國失敗,更是助長了倭國的氣焰。」
「覺得他們有神風保佑。」
「洪武時期,沿海倭患頻發,太祖派遣使臣去問罪,他們竟然擅殺大明使臣,太祖本想出兵攻打,但倭國遠在海外,又有元朝失敗的例子在,而且那個時候大明最大的敵人在草原。」
「太祖只能強行忍下這口氣。」
「後為保護百姓,實施海禁政策。」
「永樂初年,倭寇依然侵犯沿海地區。」
「我大明百姓死傷頗多。」
「直到我大明水師擴大,寶船下海,沿海地區才逐漸穩定下來。」
「縱觀過去數百年歷史,我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周邊各國就尊重你,認你當大哥。」
「可當衰弱的時候,誰都會上來咬上一口。」
「尤其是倭國,大明全然沒有大唐時期的尊重。」
「現在大明國力昌盛,他們不敢挑釁大明。」
「可若有一天大明國力衰弱呢?」
「他們會不會入侵大明?」
楊軒細細道來,看著朱棣反問了一句。
「他們敢?」朱棣一拍御案,怒道。
「從歷史來看,他們還真敢。」楊軒說道。
接著給自己倒了一杯茶,潤了潤嗓子。
「對於倭國,我的評價就是知小禮而無大義。」
「這就是一群白眼狼,學了幾百年,華夏文化的精髓他們根本就沒學到。」
「他們那個小島上,雖有不少礦產,但土地貧瘠稀少,種不出多少糧食。」
「所以在他們心裡,非常渴望有像中原這樣富饒的土地。」
「你想想看,他們向大唐學習了先進的文化技術發展起來之後,就敢跟我們齜牙咧嘴。」
「若是再讓他們把我們大明先進的技術學去,那還了得?」
「你不妨想想看,幾十年,一百年後,他們乘著寶船,架著大炮,從沿海登陸大明,燒殺搶掠。」
「不要懷疑他們敢不敢,做不做得到。」
「只要讓他們把我們大明的技術學了去,他們就一定會這麼幹的。」
說到此處,楊軒不由想起了後世那場曠日持久的抵抗侵略的戰爭。
四萬萬華夏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無數人才將侵略者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