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大多數人對陳沐是歡喜的,只有張居正,他對陳沐是又愛又恨。
如果陳沐的才能小一點,他會把陳沐像李贄一樣,丟在個犄角旮旯甚至放在海外,一輩子不去管他。
如果他對朝廷不能起到更多好的作用,其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因為他一個人,對國家不穩定的危害比白蓮教還大。
儘管在陳沐口中與事實上,他都解決了朝廷用銀的問題,並認為接下來緬甸、安南可以解決百姓吃糧的問題,但這些財富並非沒有代價白銀大量流入使國家動盪,受工廠影響土地兼併愈加嚴重,工廠僱工使人口流動,百姓出海不易管理,原有的匠戶、軍戶徭役等制度開始幾近崩潰、加劇反傳統思想……
這些附帶問題陳沐都是不管的,換了擔當稍差的閣臣當國,早就把他叫停了。
但張居正沒有,一來是他做的一切確實需要錢,大量的白銀;全國統一稅法非常重要,但北方施行一條鞭法的難度也很難被人忽視,究其原因最難的一條便在於北方缺少白銀,北方大多數地方市面上流通的依然是銅錢,收稅時百姓要去換銀兩,而北方尤其陝西諸地,本身市面白銀就少,兌換價格自然要高。
相同的稅,北方交稅就要比南方多。
事情非常棘手。
南洋京運白銀一送,地方主官當即壓平銀價,一切迎刃而解。
而且最關鍵的在於,隨張居正對歐羅巴了解越多,越篤定地認為朝廷有陳沐是國運使然陳沐盤算著把大艦隊拉到別人家門口,那將來別國是不是也能隔遙遠萬里,把大艦隊拉到大明家門口?
北方有長城,南方可沒有,區區倭寇就把久無戰事的東南禍亂成一鍋粥,那如果敵人正規軍,大艦隊開到岸邊,他就是再改革幾十年,積攢下再多財富,只要十年八年半個國家的禍亂,就能把一切改革成功蕩平。
「大明的對手在歐羅巴,但不是葡夷,西班牙算個對手,畢竟國土龐大百姓眾多,國王權力集中,還有狂熱宗教,其優勢在於海外殖民地歸屬國王,誰打下的歸誰治理,西夷出海源於葡夷全面掌握香料貿易,經濟仰人鼻息,這才後起出海,有些著急,做法也更狠絕,他們打下的一切土地恨不得掘地三尺,掠奪一空還要開礦挖山,把一切都奪走。」
一乾重臣或有遭受衝擊的思考、或是遭受重擊的迷茫,當然像張翰老爺子就完全沒聽陳沐在說什麼,滿眼都是一種長輩看後輩成才的模樣,時不時還帶著點驕傲笑眯眯地望向其他部堂,那意思再明顯不過:看,這是老夫的後輩!
整個就是那種過年家裡老長輩看孫子,你做啥工作老人家也聽不懂,就是知道你現在掙錢了,出息了!
驕傲!
張居正的表情就有點難以言明了,『打下的一切恨不得掘地三尺,掠奪一空還要開礦挖山,把一切都奪走』,陳帥你為何要如此擠兌自己啊!
他們都能聽懂殖民的意思,並且不喜歡這個詞。
殖是養殖,民是百姓,可以指以養殖為業的百姓,但套在陳沐所說的國家作為中,顯然是把別國百姓當作牲口般養殖的意思。
「西班牙的優勢不單單在更多土地與百姓,天主教徒和回教徒打仗時,阿拉伯優秀文化傳進黑暗的中世紀,主要通過西班牙,他們有一些學校,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葡夷在外多做僱傭軍,因為回家太窮;西夷則恰恰相反,大多神父與貴族都在學校學習過,有很高的藝術、文學、數學功底。」
「這些文化素養,讓他們比葡夷更能承受富貴,依然有一批商人為國效力,外放的總督也有更好治理殖民地的手段,西班牙這個國家幾乎無懈可擊,唯一的弱點在他們的國王。」
「一個腦子壞掉的虔誠教徒,為了宗教沒完沒了發動戰爭,國雖大好戰必亡。」
陳沐的言論有一些自己所見所聞的分析,當然也必不可少有來自後世的成敗論,並不嚴謹也過於主觀,但肯定沒錯,因為事情的結果本身就是這樣,他只能像個高談闊論的批評家一樣,站在山巔指出問題,實際上他也沒有辦法解決。
但好在哪裡呢?好在那不是他自己的國家,他只需要指出問題就行。
說來說去,幾位部堂最熟悉的兩個國家
第十一章 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