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認為草原上的部落必須打散,不光是為了朝廷的統治,其實也是為歸附部眾的性命考慮。
如果歸附了就不是敵人,是百姓了。
草原上的故事是重複的,冒頓、檀石槐、鐵木真是數百年一遇之人,除了他們進入鼎盛時期的十幾年,餘下的時光里都在重複部落紛爭的戲碼,諸部心懷鬼胎聚於一處做著同床異夢。
哪怕是分贓不均都能打起仗來。
這對戚繼光來說太恐怖了,他這還沒往東走呢,隨他出塞的部隊越往東走,輜重補給便越是難以指望上北洋,他可不信朝廷修鐵路的速度能跟得上他打仗的速度。
哪怕他緩緩偵查、急速進攻,修鐵路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修好的。
蒙古高原以後都是他的大後方,輔助兵力、兵糧都要從這兒來。
各個部落不好好給他養牛養羊養馬,天天打來打去算什麼事?
戚繼光深知自己在做一件什麼事,自己背後的朝廷在做一件什麼事。
他的國家從來沒有這樣的經驗——他們在探尋國界的邊沿。
自開海之後,跟戰報一同送回國內的是來自各個國家的書籍,那裡面有別人的文化、別人的科技、別人的習慣。
極大地增進了大明人對世界的認識。
這世上大多數國家的國界是怎麼劃分的?
他們是在全盛時期一路擴張,沒完沒了地征戰、用智勇來讓人歸附,直至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總之打到不願再打,只能坐下來好好談一談,雙方由此把國界確定。
這是中原王朝自秦朝以來便缺失的一環。
哪兒有什麼勢均力敵呀,大海、山脈、荒漠、高原,這些可遇不可求的寶貝,周圍的小朋友們人手一個。
當然了,他們的祖先本來也不想有的。
總之,中原王朝只有實際控制線。
能征的,早就統統都被征了,留下四面八方統統是坐擁天險的對手。
這些實際控制線是不需要談的。
這個地往南是大海,我就不過去了,說好了你不許上岸啊,上岸我就揍你;
這個地往北常年不下雨,那我沒必要往那邊去,修個牆吧,你過來了方便招待;
這個地往西是無法翻越的高山,什麼?山那邊還有活人!唉,夠不著好氣呀。
一千年就這麼過去了。
可是現在他們突然發現很多地方的問題能解決了,大海不是問題,哥幾個有船;荒漠也不是問題了,哥幾個能修鐵路把它繞過去。
那這樣的話問題可就大了去了,哥幾個作為天下聞名的種田小能手兒,想再開墾幾畝荒地種一下又有什麼錯?
只是陸地與海上一樣,離核心國土越遠,遠征的消耗即越大,實際上戚繼光現在就已經離核心國土很遠了,所以不打通輜重通道、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戚繼光不敢繼續西征。
哪怕他的部隊已經為此做了許多準備,像蒙古人一樣飲馬奶來解決最大的水源問題,吃食一樣是最大的問題,這問題就來源於萬歲軍。
萬歲軍的構成是由皇帝親自操練的騰驤二衛與北洋旗軍抽調而成,主將為董一元,將是好將、兵是好兵,只有一個缺點——輜重得備齊咯。
其實這不算缺點,任何部隊的輜重備不齊都得完蛋,相應的這還是他們的優點,別的部隊可能輜重短缺就直接潰散了,他們不會潰散,只會降低戰鬥力。
但對於這支絕對精銳的部隊而言,訓練他們花費的心血、耗費之資財、飲食之消耗、軍餉之供給,只要他們不能發揮出應有戰鬥力就算虧了大本兒。
他們普遍對輜重供給有更好的需求,火藥得管夠、吃食也得管夠,像追隨的蒙古輕重兩軍,根本用不著吃水果蔬菜,他們只要有馬奶喝、有肉鬆肉乾吃,打贏了分些戰力或賞些銀錢,就能跟著主力軍嗷嗷叫著上戰場。
北洋用軍列、用馱馬用駱駝送過來的菜乾、豆奶粉都是給萬歲軍吃的。
在戚繼光的西征路線上,征服瓦剌是首當其衝,在此期間南下取得吐魯番、哈密衛並進一步進攻葉爾羌汗國也是重中之重。
第一百四十章 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