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攻占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後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樂。
朱棣在獲得皇帝尊位之後,決心從南京遷都到BJ,一方面是因為南京城因為朱棣起兵「清君側」,使得南京城再不復往日繁華,反而呈現一片蕭條破落的景象。
另一方面是因為北方關外有蒙古、滿清等諸多勢力虎視眈眈,隨時都可能趁大明王朝不備而一起攻打明朝。
為了國家穩定和堅定抵禦外敵於國門之外的信念,永樂大帝毅然決然的決定遷都北京,以京都來固守國門,抵禦外敵使得敵人不敢隨意進犯。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永樂大帝貴為皇帝,身系一國之命脈,卻不顧個人安危,堅決遷都,為大明王朝的將士做出楷模,大明皇帝的民族氣節由此可見。
而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派遣使節北上韃靼,要求「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
可不知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殺了明使,此舉使得朱棣龍顏大怒,聲稱「逆命者殲除之」。
隨後派遣淇國公丘福率領十萬大軍征討韃靼,可惜由於丘福用兵不當、貪功冒進,明軍大敗。
朱棣得知後再次大怒,決定親征韃靼。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朱棣率領五十五萬大軍北伐韃靼,三個月後於斡難河畔大破韃靼軍隊,韃靼大汗本雅失里僅僅率領七騎逃出了包圍。
隨後明軍又在興安嶺擊敗韃靼太師阿魯台軍,阿魯台不久後歸降明朝,朱棣封其為和寧王,朱棣第一次親征漠北朱棣大獲全勝。
史載次凌霄峰,登絕頂。望漠北顧胡廣等曰:「元盛時,此皆民居。今萬里蕭條,尚敢倔強,果何所恃哉!」......進次玄石坡,制銘勒於立馬峰之石,銘曰:「惟日月明,惟天地壽。玄石勒銘,與之悠久。」......上親率鐵騎敗之,次擒胡山,勒銘曰:「瀚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又次清流泉,勒銘曰:「於鑠六師,用殲醜虜;山高水清,永彰我武」。。。
朱棣第一次親征過後,瓦剌勢力不斷擴大,阻遏了明朝到西北的通道,還企圖控制韃靼。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三個月後,明軍與瓦剌軍隊對峙山頭,朱棣派兵向瓦剌首領馬哈木挑戰,馬哈木隨之派騎兵衝下山坡應戰,明軍也不廢話,直接火力壓制,蒙古騎兵被明軍的神機銃炮通通射回,只得聚集在山頂。
到了傍晚,朱棣命數百騎兵趁著夜色向瓦剌陣地衝鋒,火銃在後進行火力壓制,這一戰瓦剌大敗,史稱「忽蘭忽失溫之戰」,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步、騎、炮多兵種首次協同作戰。
明軍大破瓦剌後向阿魯台宣示捷報,實際上是在告訴阿魯台部老實點,不然瓦剌就是你的下場。
阿魯台部也是識趣,不久後就遣使來朝,次年瓦剌首領馬哈木也遣使向明朝謝罪,並恢復了瓦剌與明朝的朝貢關係,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再次大獲全勝。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明成祖朱棣再次率軍親征韃靼,當阿魯台得知明軍到達宣府時,趁夜逃跑,避免與明軍開戰。
七月,明軍到達煞胡原,朱棣得知阿魯台已經逃跑了,就停止了追擊,班師回朝。
回師途中的朱棣,想著率大軍出來一趟不能一無所獲,轉手就給了支持阿魯台部的兀良哈部兩巴掌,斬獲眾多敵人,兀良哈部的餘黨無奈投降。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再次率軍北上,準備好好教訓一下上次親征時沒遇到的阿魯台。
結果出兵兩個月後,明軍就聽聞阿魯台部已經被瓦剌打敗了,部落潰散,朱棣便未出兵開戰。
次月,韃靼王子也先率領部落投降朱棣,被封為忠勇王,隨後明軍班師回朝,朱棣第四次親征漠北不戰而回。
第913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