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賊國內雖然也有大量叛逆充任官員和將領,但是,涉及到如今這樣的狀況下,不該有那麼多的漢人來把守那麼要害的地方,党項人雖然任用漢人,但還沒有到那麼信任的程度才是,那麼多漢人來和我們對戰,還擔任主將,本帥都懷疑西賊國內是不是發生政變了!」岳飛手持情報,如此對身邊將領們抱怨。
李彥仙也比較敏感,比起軍事,他在政治上也有些看法:「的確,西賊畢竟是党項人,党項人建立的國家,即使用了很多漢人叛逆,也該像遼人那樣,設立南院北院,用漢人,但也該防著漢人,就好像李元昊那時一樣,況且,英宗皇帝和哲宗皇帝時梁氏亂政,已經讓李乾順有所警覺,限制漢人,怎麼在這個時候,突然又多了起來?」
岳飛眉頭緊皺道:「關鍵是軍隊多為党項族人,而統兵大將居然都是漢人,這種情況在遼國可絕對沒有出現過……」說著,岳飛的眉頭卻又舒緩了:「說是這麼說,但是就算西賊國內有了政變,也與我們無關,不管是西賊還是叛逆,都該死!傳令下去,繼續進軍,給本帥把靜懷二州拿下來!」
眾將齊聲高喝:「諾!」
折可求請命拿下靜州,李彥仙請命拿下懷州,岳飛應允了,令二人十日之內拿下靜懷二州,然後向興慶府挺進,興慶府並不是完結,而是新的開始,興慶府以西,才是党項人的老巢,我們現在只不過是把失落的漢家土地奪回來而已,奪回來之後,我們還要殺到党項人的老巢里!滅了他們!
另一方面,岳飛把之前的所見所聞寫成奏摺,上交給皇帝,另外還寫了一封信,交給信使一起帶回北京。交給岳翻,他有一些疑惑,希望可以得到岳翻的解答。
從六月初戰鬥開始的時候,大宋朝廷就一直在關注西北戰事。尤其是在皇帝答應西北軍自己解決糧食問題,從而擴大戰事規模以後,朝廷更加關注西北戰事,皇帝的決定不是沒有人反對,戶部尚書公孫勝就提出了反對意見。
「陛下關心戰事。這是好事,但是我等也必須要考慮目前以大宋的實力是否可以支撐這場戰鬥,乃至於戰鬥獲勝之後,大宋有沒有足夠的精力和物資去消化那塊土地,真宗皇帝時大宋不缺錢糧,但為何要與遼人簽訂澶淵之盟?
那是因為邊境一場中等規模的防禦戰,就要三千萬錢的支出,而和遼國簽訂澶淵之盟以後,歲幣不過三十萬錢,通過互市交易。咱們甚至不需要花什麼錢,只要一點點貨物,就能把給遼國的歲幣重新拿回來。
那就等於簽訂盟約之後,只要雙方遵守,那麼遼國人要花一百年才能得到三千萬錢,和之前一場戰爭三千萬錢來比,哪一個更划算?臣以為武力是必需的,這關乎到國家尊嚴和陛下的安危,但是當沒有必要一定要使用武力的時候,盟約也未嘗不是最好的手段。
就好比如今。我等是否一定要在此時滅掉西賊?滅掉西賊之後我們能否消化掉那塊土地?我們有沒有足夠的官員和兵力駐紮在那裡實施統治?有沒有足夠的錢糧支撐?軍隊吃什么喝什麼?官員拿什麼建設當地?滅掉西賊是大宋諸位先帝的夙願,臣等明白,但是在此之前,我等是否也要考慮一下此事是否真的有利。而不是一個拖累!」
公孫勝的話非常中肯,以至於朝廷里有相當一部分大臣對此表示贊同,比如重臣張叔夜,還有秦檜等人,都對此表示贊同,東府眾官員對此也褒貶不一。宰相趙鼎對此表示不認同,認為留著西賊夜長夢多,還是應該早些處理掉,至於之後的事情,咱們自然有辦法。
整個樞密院都對公孫勝非常不爽,雖然吳用和公孫勝曾經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但是此時此刻,他們的立場不同,岳翻對此並未發表意見,因為主帥是他的兄長岳飛,他秉持著文官不干預軍事的守則,除非皇帝發問,他不主動提出。
趙桓對於公孫勝的反對很是不滿意,一者公孫勝是文臣,不該過多的議論軍事,二者這是皇帝定下的事情,你這樣反對也太不給皇帝面子了,三者事已至此,該想的是解決措施,而不是中途停止,當初西軍也是快要消滅掉西賊的時候被徽宗皇帝強行終止戰爭,那時的慘劇,你們能都忘了嗎?
公孫勝的意見被駁斥了,沒有被接受,戰爭得以繼續,散朝之後,岳翻前往戶部辦事衙門,打算找公孫勝了解一些必要的情況。
三百七十七公孫勝的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