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的案子結束了,太子終於被扳倒了,然而武后卻並沒有徹底放下心來,首先,明崇儼之死讓他徹底失去了一條臂膀,更讓她感情上失去了依靠,其實武后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她竟然在中年時代對一個男人產生了如此真摯的感情,這份感情讓她欲罷不能,竟然好像是獲得了新生一般,覺得人生除了權力,竟然還能夠這般的美妙,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武后才對此事表現的尤為憤怒,在結案之後的當天就下令將趙道生凌遲處死。
而另外一個令她煩惱的原因則是,李顯的能力太強,如果立了他為太子,恐怕自己以後的日子更不好過,比李弘和李賢當太子的時候都更不好過,好在自己是李顯的親生母親,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只要李顯做的出格,自己作為母親,隨時都能給他扣上一頂忤逆的帽子,而這頂帽子就足以致命,實在不濟,自己仍然可以出手,想辦法將他的太子之位給廢掉,甚至像是對付李弘那般,一杯毒酒要了他的命。
在絕對的權力面前,武后從來不會顧惜什麼親情,以前不會,以後自然也不會。
不過在眼前,武后知道想要阻止李顯做太子,實在是太難太難了,因為李顯經過這幾次打仗,為國立下了大功,其聲望之高几欲蓋過自己這位天后,現在李賢被廢,他按照宗法制度已經成了嫡長子,無論是於情於理,都絕對是毫無爭議的太子人選。
既然知道阻止是絕無可能,武后自然也只能順勢而為,否則的話她可謂是費力不討好,不僅無法阻止李顯入主東宮,還落下一個嫉賢妒能的名聲。
所以,在李賢的太子之位被廢掉之後不到半月,武后就在一次朝會上對高宗說道:「半月前逆子賢因為謀反被廢去太子之位,然則東宮不可無主,臣妾認為周王顯相貌英武,且德行無虧,又多次立下戰功,有功於社稷,莫如立為太子,以安天下,不知陛下與諸愛卿意下如何?」
武后這一番話入情入理,聽得高宗和群臣頻頻點頭,只見高宗首先呵呵笑道:「朕所生諸子,惟有顯兒立身方正,志在國家,更有太宗皇帝之武略雄風,偏又孝敬父母,無論是德行還是才能皆是上上之選,唉,之前朕誤選了賢兒,致有今日之禍,不過顯兒得德行,朕還是放心的,相信這一次絕不會再讓朕失望,對了,眾卿以為如何?」
其實事情是很明顯的,連皇帝都這樣表態了,眾臣又能如何?自然也只能隨著皇帝的意,對李顯大加讚揚。偶爾有幾個受到武后的授意,對此大加反對的,立刻湮沒到了群臣們的吐沫星子之中,再也不能脫身……
「既然眾卿全都沒有異議,那就這麼定了,則一個良辰吉日,行冊立太子大典。」高宗見群臣再無異議,頓時感到意氣風發,用力地揮動著手,高興地說道。
「是。」新任禮部尚書裴行儉當初和李顯一道前去邊疆作戰,雖然不是同一個戰場,卻也素來知道李顯的軍事才能,對此自然是高興不已,在散朝之後立刻傳下命令,選擇一個良辰吉日,為太子行冊封大禮。
經過一番商議之後,裴行儉向皇帝上書,請求在調露二年八月乙丑那一天行冊立大禮,高宗當即表示同意。
於是在經過了一番緊張的準備之後,調露二年八月乙丑那一天,高宗為李顯準備了隆重的冊封皇太子大禮,正式冊封李顯為皇太子,並下令改調露二年為永隆元年,大赦天下,大酺三日,又冊封原周王妃趙銀月為太子妃,李顯之子李重照也被改封為義興郡王,而趙銀月在去年李顯在前線打仗之時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為李仙蕙,這時候也被封為永泰郡主。
李顯被立為太子的消息傳來,舉國一片歡騰,但是也有許多人充滿了憂色,這些人主要是武后的親信黨人,尤其是武承嗣、武三思兄弟。
這兄弟兩個一直與李顯不對付,想盡各種陰謀暗害李顯,結果卻屢次在李顯手下吃虧,現在李顯被立為太子,乃是國之儲君,將來一旦正位為君,他們可實在是沒有了活路,於是****聚在一起,想辦法應對當前局勢,可是他們本來就智短,根本就想不到任何對付他的辦法,再加上如今李顯的聲望正如日中天,恐怕到時候不僅不能如願,反而成了李顯的第一塊試刀石。
所以,這兄弟幾個目前也只能夾著尾巴做人,等到以後再適時給武后的怒火上再添上一把乾柴,利用武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