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中天,春風和煦。
距離仁壽山十餘里之處,王氏大軍竟然就地駐紮。
臨時搭的營帳內,有一魁梧大漢與一白面書生。兩人蹲在地上,聚土成山,畫溝為河,指指點點,正在商談。
那魁梧大漢叫王淳,是此次出征大軍名義上的最高指揮。他是王氏當代宗主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排行老么,可惜本身並無多少才幹,在琅琊很不受重用。
要不是此次王氏西征未經官面許可,王氏各大名將需鎮守雍州不得妄動,王氏宗主作為一族執掌要坐鎮琅琊,而王氏大軍又必需由嫡系子弟統領,這最高指揮說什麼也不可能輪的到王淳。
好在這王淳有自知之明,一路上從未擅作主張,凡事皆聽從那白面書生的安排,一心只想躺著把功勞掙了。
所以,他只是掛了個名,真正的指揮是那名白面書生。
說到這白面書生,就不得不提琅琊另外一個世家。
鼎鼎大名的諸葛氏。
這諸葛氏在中原也是聲名遠揚。於前朝中葉崛起,家學淵博,祖上盡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幕僚,極受當權者追捧。
不過,其前代宗主諸葛誕在前朝末年發動過起義,失敗後被定義為叛亂,導致諸葛氏遭到前朝清算,家族勢力大不如前,只能淪為王氏的附庸。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乾立國之後才得到改善。
諸葛誕的兩名孫子,諸葛頤與諸葛恢得周氏重用。
長孫諸葛頤,弱冠知名,官至正二品太常,如今是諸葛氏家主。次孫官諸葛恢,官居從二品,拜尚書左僕射,參知政事,執掌大乾官員的考核和任免。
兩兄弟可謂是位高權重,重振了諸葛氏門楣。
而這白面書生名叫諸葛逸才,乃是諸葛恢最小的兒子。弱冠之年便在青州聲名鵲起,闖出孝才逸士的雅號。可惜諸葛氏人才太多,他又是個庶出,不受家族重視,被諸葛恢送給王氏當了個上門女婿。
「將軍請看!」諸葛逸才寥寥幾筆簡單勾勒出隴西的大致地形。
「這個小土包就是仁壽山。」
「此處山高樹茂,四通八達,極易設伏。我等貿然行軍極有可能自投羅網,還是等斥候探明前路再做打算。」
「軍師說的有理,就按軍師說的辦!」王淳沒有一點架子,對諸葛逸才也是言聽計從。
這兩人在王氏也算是難兄難弟。王淳是無才,自幼不受待見。諸葛逸才是贅婿,地位更加尷尬。
是以,兩人之間多少有點同病相憐,相處的還算融洽。
正巧這時帳外來人稟報,前往仁壽山的斥候已探明前路,山上八成有伏軍,不過人數無法確定。
「軍師大才,還真讓你說中了!」王淳有些興奮,諸葛逸才是真有才。而他越有才,自己就越容易躺贏。
諸葛逸才點點頭沒有客氣,又指向土包背面的一道溝壑,繼續講解道。
「這裡是大成河谷。」
「這條河谷地勢平坦,易攻難守,距離南安城不足五里,十分適合突襲。」
「待右路大軍成功渡河,仁壽山的伏軍必然回援。」
「屆時,我等再從後包抄,聯合右軍先吃掉這支伏軍!」
「大善!」王淳覺得這一趟遠門出的真是舒心又愜意。他已經開始暢想大勝而歸時的風光場面,到時候,說什麼也得讓兄長給他弄個官噹噹。
......
仁壽山,山腰處的樹林中。
李崆帶著一萬人埋伏在這裡。
不多時,又一探馬從山腳衝上半山腰,給伏軍帶來了王氏大軍的實時動向。
「稟將軍,王氏三萬大軍已於東邊十里處安營紮寨!」
「大成河谷方向可有消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