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賈鴻漸對於這麼一個《盜夢空間》吧,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尊敬」。首先來說這麼一部電影的文稿那本來就不是歷史上諾蘭的那麼一部電影文稿了,而且歷史上諾蘭的稿子那也不是百分百都是他的想法——這倒不是說諾蘭抄襲別人或者用了別人的創意,而是說為了商業性他不得不接受一些別人的建議,弄一些可能他覺得沒太多意思的設計出來。首先可以指認的是其中的全球化表象,這是後冷戰時代「大片」所共有的視覺元素,以007系列為代表。就《盜夢空間》的所謂「現實位面」而言,呈現的包括日本、法國、肯尼亞等地,其實這些空間並非敘事所必須,而更多的意義是作為一種視覺奇觀被展示。這其實就是一種商業電影炫耀視覺要素的一種做法,只是為了讓畫面看起來很多元化很國際化而已!說不好聽的,這些都換成美國的城市難道不行麼?把人物都換成美國人,難道不行麼?甚至主角不能回到美國這麼一個事兒,稍微改改就變成了主角被通緝,那不就完了麼?
另外在現實位面和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夢境中出現的卻是作為飛地表象的飛機、「城市」、「酒店」、「中亞小城」、「雪原要塞」,這些割裂了與現實空間聯繫的場景作為舞台布景出現。而在第四層及更深的位面上,則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般的超現實主義空間,這裡很多很多東東,那都是一種為了視覺特效而視覺特效的做法,真的要諾蘭一分錢特效都不做,他改出來的電影最終核心故事肯定不會比歷史上的盜夢空間差太多!
說白了,這些明顯地是一個向票房示好的表示,或者說就是因為製片商發行人要求,而諾蘭不得不弄的。而片中拼貼的大量動作場面,如追車、槍戰、肉搏無不是類型化的商業元素,大概可說一句的是諾蘭用的中景不穩定運動鏡頭較多,增加緊張氣氛。可以多說的則是第二層夢境中酒店裡的重力變換,看得著實過癮。如果說追車還算合情合理,第三層夢境的雪原槍戰看來是純粹為打而大,無怪片中人物也吐槽:「這個場景為什麼不在沙灘上……誰讓你搞這個的」。大約諾蘭也是無奈,觀眾要看的不就是這個麼,哥能拍,真的能拍,拍給你看還不成麼……
而就觀眾反應來看,這些類型元素是必須得有,不然不買賬,這倒是像個有趣的博弈困境了。這些東西拍得再好,恐怕也進入不了觀眾的討論,畢竟這些東西就是噱頭,看過就完了。最後觀眾津津樂道的是劇情,其實對付這種片子,有一句萬能的阿q表達:「較真你就輸了!」,理科宅男們大約會熱衷於計算夢境的層數和時間比例,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其實這是一部關於拍電影的電影,夢境裡的時空是電影的時空,於是省略和剪輯是必然的,那麼它的時間也是不充分展現的。按照諾蘭的設定,飛機上10個小時,眾人醒來的時候還有20分鐘降落,姑且算作10個小時,那麼1:12的關係中,第一層是120個小時,5天——你看那場槍戰加追車加掉進水裡有5天麼?於是這個真是不必較的,只要知道每一層時間都會被放大即可。
而有趣的是,這個本不比較的真成為了觀眾討論的重點之一,劇情上似通非通之處甚多,曖昧不清之處甚多,就讓邪典電影就是養成了——一幫熱心觀眾致力於研究其間的邏輯。這些闡釋本身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或者說是智力的象徵,不加入討論會被認為是「沒看懂」,這是新中產階級趣味所不能容忍的。這大約就是諾蘭及其團隊的高明之處,充分設計話題,調動興趣,利用這種闡釋來形成自動營銷或者病毒性營銷,令人欽佩。至於此片討論的熱度,雖然註定不會像《色戒》那般引發整個文化界地震,但在觀眾層面已是少有的熱烈,這無疑是有趣的,一方面是本片定位使然,而另一方面大約也是國產電影,或者大陸影院電影少有這般話題之作,或許還與近年推理文化的發展有關,當然這不是一個你拿研究《風聲》的態度就可以鬧明白的影片。至於這麼一個燒腦的病毒營銷是不是諾蘭他們自己想出來的,還是製片公司順勢而為,那就不知道了。
所以人家諾蘭本身把《盜夢空間》已經各種妥協了,賈鴻漸又有什麼改不得的?而且還有很多並不是人家和尚摸得,咱摸不得?人家諾蘭對這片子也沒覺得多神聖,也可以讓製片公司順勢而為,他賈鴻漸就不能順勢而為了?說起來針對青少年進行
第三千六百三九章 青少年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