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主任和方勇如此吃驚很正常,因為在他的之前的討論中,預計承擔的項目應該是md—90客機。
結果莊建業在拿到faa的材料認證後,直接就把承擔的項目從md—90變成了md—11。
型號的數字變小了,可實際上兩個型號卻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md—90是一款起飛重量為70噸,航程5000公里的中遠程客機。
而md—11則是一款起飛重量達到270噸,航程12000公里的大型遠程客機。
兩者技術孰強孰弱,一看便知,但也正因為如此,趙主任和方勇都很擔心,莊建業一下子把要價提的這麼高,對面的麥道話事人能答應嗎?
要知道md—11的意義可比md—90要大得多,畢竟md—90的定位比較尷尬,麥道喊得很響亮說什麼md—90要對標波音的737和空客的a320,可實際上無論從航程、載客量、舒適度還是可維護性上md—90根本沒法跟波音和空客的爆款機型相比。
因為md—90充其量不過是介於幹線客機和支線客機中間的夾生飯,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也就國內航空產業處在一個新老交替的歷史節點,把md—90當成個香餑餑,實際上在國際市場上這款機型剛一出來就被波音737和a320按在地上好一頓摩擦。
於是只能下探市場,搶占支線客機訂單,結果又遭到龐巴迪的crj—200的狙擊,沒辦法crj—200擁有更靈活的機場適應能力和運營成本優勢,更重要的是crj—200將點對點的支線客機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因此儘管crj—200在載客量和航程上不如md—90但更加靈活,適應性更好,不但抗住md—90的下探衝擊,而且還隱隱有種反殺的趨勢。
這就讓md—90的處境非常尷尬。
md—11就不一樣了,儘管在主流的大型遠程民用飛機領域,md—11同樣很尷尬,但那只限於民用客運運輸,在民用貨運運輸方面,md—11可就獨領風騷了,就拿美國聯邦快運來說吧,正在用md—11替代以往的舊型號,組成新一代的全球快遞運輸的主力。
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紛紛效仿。
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md—11的市場前景還是很不錯的,至少不像md—90那般高不成低不就。
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在與,這種大型遠程飛行平台的生產製造是一項極為龐大的系統工程,數遍世界也只有歐洲、美國、俄羅斯有能力生產製造。
說是國之重器也不為過,也正因為如此,這類大型遠程飛行平台的生產技術各家都握的死死的,輕易不會交予外人。
可莊建業卻就這麼提了,如果不是場合過於正式,趙主任和方勇都覺得這小子是在開玩笑,當然,就算場合再怎么正式,兩人也不相信對面能答應。
然而下一刻趙主任和方勇就被眼前的一幕驚的是目瞪口呆,只見李斯特與身邊的默林茨交流了幾句,有偏過頭跟其他人低聲說了幾句,最後抬起頭衝著莊建業苦笑一聲:「麥道公司只同意將鋁鋰合金地板、第8段和第12段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連接件與結構支撐件、第22段的鈦合金桁梁加強件以及垂尾和水平尾翼交給你們,至於輔助動力系統、機翼加強筋、中央翼盒以及內部油箱以及液壓電纜等方面卻不行。」
「我可以保證,所有的項目交到我這裡,成本會進一步降低30%。」莊建業也不廢話,直接拿出自己的殺手鐧。
此話一出,對面的李斯特和默林茨都有些猶豫,但最後李斯特還是說道:「實在抱歉,莊,麥道方面給我的授權只有這些,其他的我無權答應你,更何況就算答應了,依照美國最新的航空安全法,也要對你們的產品和材料進行審核,你知道的,美國的官僚動作比蝸牛還慢,而麥道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這話李斯特說得是異常陳懇,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跟麥道捆綁過深,加之與莊建業交情不錯,李斯特說什麼也不會接這趟活。
沒辦法,實在是這幾年麥道的日子不好過,就如同他們的md—90飛機是一鍋夾生飯,進入九十年代的麥道公司何嘗不是一鍋夾生飯。
第八百八十八章 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