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心中都在苦笑,萬幸他們都是無父無母,且光棍一條,沒得可讓人威脅的。筆神閣 bishenge.com
祈寶兒一眼就看出這位知府後面的話定是會震到她的三觀,可沒想到,對方第一句話,就能這麼的勁一爆。
「啟稟賢王爺,繁城在劉知府上任之後,就再能沒存過一粒的糧。
……」
據付學均所說:繁城,哦,不僅是繁城,而是珂州除珂城外的另三城,在珂城知府劉丙上任之後,糧倉里就再沒存過一粒的糧。
劉丙第一年以要修河道需要糧為由,向另三城借調了儲糧。
珂城外的確有條大河,也的確河道已經有好些年沒修過,雖然一直沒發生過水患,但這理由吧,誰也不能說一句不妥,為民生計,是為官的本分。
糧借走後,劉丙也的確是去修了河;付學均和另倆知府都有派人去查看過,畢竟借出的不是一點點糧,而是所有,他們自也擔心糧會有去無回。
陣仗還挺大,修河的漢子沒上千那也是有七八百了,也難怪珂城自己的儲糧不夠吃。
在這要做個解釋:各地方因為朝廷都允其留有三成稅糧做為儲糧的原因,各地方在自己做些維護或是壯大自身的這方面,比如修河堤,再比如修護城工事這些,每天供役民們吃的糧都是從儲糧上先撥。
也許有人就要問了,儲糧如果用光了,那若是後面再遇到什麼事急需用糧,類似於這次受了災急需給百姓賑災一樣,不就要麻爪了?
不還有去年存的舊糧嘛。
朝廷允各地方留有三成稅糧,其實這稅糧便是朝廷給予各地方的另一種方式的款項;請下載小說愛閱閱讀最新內容
是為了以防萬一,但萬一不會年年有;
因此,每年各地方儲下來的這三成稅糧,在來年新糧上來後賣了舊糧,得來的銀兩,便能做許多能利於民生的事情。
但就如珂城要修堤這事一樣,各地常需要用到儲糧的地方也不少,所以,有經驗的官一員都不會新糧一上來就將舊糧給賣了,雖說來年是否有大動作頭一年就已經做好了預案,可咱也得以防個萬一不是。
至於說這各地方有三成儲糧是否會滋生蛀蟲這點,定出來這制度的本意是好的,但實施時是否會依著制度的本意而行,這就因人而異了。
所以六部才會有那麼多的人,且人就算多也依舊很忙。
扯遠了,回來。
劉丙上任那一年,珂城的儲糧早已被他的上一任清空,這丫就是因為上一任犯了貪一沒一罪空出了位子,他才成了新的知府。
正是因此,在珂城修堤需要糧時,另三城的知府才會都伸了援手。
第二年,珂城收了新糧稅上去,可依舊還是將另三城的糧再度借走了。
理由還是存糧不足,河堤未竣工。
雖說糧借多了仨知府心中多少都有些膈應,但珂城是整條河流一路的修下去,也連著另三城多少都有受益點。
…人家動作那麼大,也勉強能理解。
當然,最重要的是,劉丙是大司馬家的那個劉府出來的人,聽說能升任珂城知府,就是大司馬出了手,而且知州大人也站在劉丙那邊。
應那句『官大一級壓死人』這話,知州的一句話,為已的,是能影響到他們自身將來是否有升遷希望;為民的,是能影響到整個城的百姓來年甚至是幾年的日子是好是壞。
所以,無論心中怎麼個想法,借珂城的糧都是不能不借。
到了第三年,也就是去年秋,劉丙直接是連理由都沒給了,他們新糧稅還在收,珂城已經派了人過來『借』糧。
付學均心中自是不願,可···
今年是科舉年,繁城有近千舉子要上京趕考,而舉子是否能上京參考,必須要有州府蓋印。
付學均將眾舉子的『准考證』送去知州府那兒是在去年新糧上來前兩個月,可新糧都上來了,州府那邊還沒將章給印了。
付學均自是時常去催,這畢竟事關學子們的未來,也是於繁城來說的一件大事。
但州府那邊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諉,沒有明
第832話、繁城無糧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