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也是一片豐收景象。
宛城東南,水河畔一處民屯據點。
這裡是劉備經營南陽時收攬流民、山民所建,所任用頭目也多是山野流民團的小帥。
這處據點正在納糧,負責這裡的屯將麾下只有百餘戶,名叫侯音。
只有十七歲,但也是個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他引著十幾個青壯圍著收糧官,仔細盯著裝船的每一袋新稻穀。
丹水漕運的興起已有三年,麻袋規格已趨於統一,一袋稻穀就兩石。
今年豐收,但郡里徵收三成,還有三成要運往南鄉,本地只能留下四成。
四成餘糧,也就勉強夠他們吃到明年四月或五月。
這比今年好,今年從三月時就只能依靠魚蝦、野菜果腹。
侯音見運來的糧食裝滿額定數量後還能剩下一車半,不由長鬆一口氣,臉上也洋溢笑容。
糧官也只是多看了幾眼那些額外準備的糧食,就對侯音說:「不要覺得心疼,沒有幕府,你們什麼也剩不下。明年水堰修成,播種田地更多,若是豐收,還是收這麼多糧食。」
侯音聞言驚喜:「上官是說今後本屯定額繳糧?」
周圍人也跟著激動起來,定額繳糧,生產積極性自然高漲。
糧官皺眉,還是耐心解釋:「我也是聽郡里是這樣說的,新來的段公有激勵民屯之意。大約十月左右,他會從幕府申請牛馬分配各屯,明年定是個好年。」
這一切有個大前提,那就是戰爭不會波及南陽本土。
田地十五稅一,還是三十稅一,其實都只是流於表面。
你朝廷正稅收的少,地方攤派、壓榨可不會少。
侯音聞言卻是相信了,段煨是什麼人?
當年董卓麾下各將,就段煨最善屯田,自己帶兵修繕水利施行軍屯,還引導流民屯田。
以段煨在幕府的威望,想要申請兩三千匹牛馬,那肯定不算什麼難事。
也就幕府可以這麼大手筆的給各處分發牛馬畜力,侯音對此深信不疑。
糧官還急著順河而下去另一處民屯據點收糧,督促侯音在賬冊上簽字後,轉身登船就走。
侯音站在岸邊看南下的運船漸漸遠去,不由雙手叉腰。
如果明年依舊是收這麼多,那後年家家都能有些餘糧,也就可以擴大桑麻種植,衣食自足之餘,還能養一些雞鴨鵝。
南陽的冬季也是很冷的,關中現在冬季流行穿禽鳥羽絨填充的衣袍,對此侯音也很是嚮往。
能吃飽,冬天不受凍,也沒有敵兵來抄掠、殺戮,這種生活對侯音來說是一種太平盛世才有的幸福生活。
他生於黃巾之亂,對父老口中帝鄉南陽的往昔榮光缺乏了解和認知,他只知道宛城很大,無法想像當年宛城內外、近郊曾經能生活十幾萬人。
此處下游,東岸水支流的唐河兩岸。
孫權也在這裡軍屯,也有徵糧官督率船隊來收取糧食。
軍屯有軍事戍守、協同出征的義務,因此可以留下一半糧食;三成給幕府,兩成歸郡府調度,這需要調度的糧食不急著徵集,到使用時才會提調。
南陽如今地廣人稀,各處軍屯、民屯都沿著河渠建設。
除非極端暴雨,否則就近取水灌溉,能省去很多人力。
因而南陽明年施政的主調就是修繕水利,遷徙部分民屯、軍屯。
孫權看著船上搬下一捆捆的麻袋,又將他的糧食一袋袋裝滿運到船上封存,這讓孫權心如刀絞。
長這麼大,這還是他第一次被人收稅。
可能是他的出身不好,來這裡的糧官始終板著臉,不與孫權交涉。
孫權也苦惱於畜力不足,新來